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现代教育中的宗教烙印
发布时间: 2009/7/17日    【字体:
作者:张志鹏
关键词:  宗教 社会  
 
 
                                        张志鹏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高等教育不仅被看做是获得更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个人修养,展示个人潜能的良好平台。正是由于教育承担了传授知识和塑造信仰的双重功能,因此很容易成为各个宗教组织争夺的对象。
 
  从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宗教改革运动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新教)中的路德派和加尔文派都很重视和普及教育,除自身直接组织教学外,他们也敦促地方行政当局兴办学校,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部门,在全国城镇和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和宗教知识,还包括体育课和音乐课。加尔文也很注重国民教育。1537年,他为日内瓦宗教共和国制定了一份施政方案,其中强调了学术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还起草了日内瓦学校的计划书,主张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的初等教育。这些教育理念对尼德兰产生了重大影响。尼德兰的领导人采纳了加尔文派的教义,接管了原有的城市学校,在学校设备、学校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在城市中实施普及义务的小学教育,同时也注意到中学的建立及其改革,尼德兰成为了当时欧洲新教学者和学生们的活动中心。
 
  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对教育的领导权开始转到国家手中。基督教(新教)重视并普及教育,提倡政府办学,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教学原则以及运用民族语言教学,这些改革措施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方言化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欧洲的国民教育制度。
 
  各教派对教育的重视也逐步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各地。甚至,美国高等教育的开端——哈佛大学,也是为宗教而建立的。1638年,一个名为约翰·哈佛的传教士立下遗嘱,将他的财产半数以及全部图书400册捐给一个新成立不久的学校“坎布里奇”,这样,“坎布里奇”就改名为“哈佛”。哈佛起初的办学目的主要是为殖民地培养忠于基督教(新教)事业的传教士。因此,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受到基督教(新教)的理论训练,而且还能受到整个基督教(新教)气氛的熏陶。宗教上对自由的期盼体现到了教育当中,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式各样的思想、意识、文化兼容并蓄,很容易产生新思维的火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就连英国当时也有很多人“不顾远涉重洋之苦,宁肯把他们的子弟送往哈佛大学”。
 
  研究发现,那些历史上具有更多基督教(新教)教会的地区,通常在今天也会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以及更多的正式教育。历史观察也证明,教会教育者主要是受到宗教理念的激励,他们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在殖民地,政府、定居者和商人通常拒绝扩展大众教育,但教会基本上不为这些利益集团服务。教会和它们的支持者投资于灵性资本,通过创立新的教育制度无意中产生了重要的经济结果。事实上,许多专家认为,教育投资上的差异可以部分地解释后来的经济增长差别。而且,特定的宗教似乎能够提高教育水平,如美国犹太人作为基督教群体之一,具有显著的更高的工资和收入,主要由于他们接受了更高标准的教育。当然,他们在学校教育上也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宗教不仅在欧美国家的现代教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它地区的教育上也同样留下了深远影响。例如,在伊斯兰国家中,伊斯兰教教义就一直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东亚国家中,儒教不仅是传统教育的核心,而且在教育转型之后,仍然或多或少地作用于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论坛”专栏(2009年6月23日))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伊朗五大宗教和美国的伊朗移民宗教群体
       下一篇文章:当代台湾社会的宗教变迁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