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十字架在美引起的争议
发布时间: 2009/9/9日    【字体:
作者:亚微
关键词:  1  
 


                                                               亚微
 
 
 
    2006年,美国维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的院长因为下令把校园内一座基督教堂里的十字架撤走,遭到一大批校友和基督教团体的强烈反对。这位院长后来同意在礼拜天把十字架摆放在教堂里,这才避免了一场法律官司。
 
                                  撤走十字架惹风波
 
    2006年,威廉玛丽学院院长杰恩.尼科尔突然下令把十字架从教堂中永久撤走,这个决定在校园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威廉玛丽学院的校友文斯.黑利(Vince Haley)介绍了这件事的起因。他说:“这场争执开始于2006年10月,当时,威廉玛丽学院的新任院长尼科尔下令把十字架从教堂中撤走。他提出,这么做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被接纳的感觉。他说,在教堂里摆放十字架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即使对待本校学生,校方也是内外有别。他认为,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受到同等程度的欢迎,有必要把十字架从教堂中撤走。”
 
                                  院长的多元化考虑

    尼科尔2005年7月开始担任威廉玛丽学院院长。根据他本人的叙述,就任院长以后,有20多人对他表示,他们对在雷恩教堂摆放十字架感到关注。这让他感到,现在学生来源越来越多元化,有许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其它宗教的学生就读这所大学,他们当中很多人会对教堂里摆放十字架感到不高兴。因此,尼科尔决定,为了使雷恩教堂对所有信仰的学生都敞开大门,应该把十字架放入储藏室里,除非有人为举行宗教仪式要求摆放十字架才拿出来。
 
                                  人民的宗教信仰权利
 
    保守派法律团体“自由辩护人”的主席马修.斯塔韦尔(Mathew Staver)介绍说,雷恩教堂的十字架被撤走后,他的组织致函威廉玛丽学院院长尼科尔以及名誉院长、原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康纳,要求校方撤销原来的决定,把十字架重新放回原处。
 
    斯塔韦尔指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政府一方面不能确立国教,另一方面也要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权利,其目的是促进美国宗教的多元化,使人们有选择自己宗教信仰的自由。
 
    斯塔韦尔说:“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往的判决,只要政府不支持某一宗教或把某一宗教确立为国教,那么在公众场合下进行宗教活动是允许的。但是,如何证明政府的做法符合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呢?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就可以看出政府在宗教问题上是否采取了中立的立场。一方面,我们要看政府有没有抬高某一宗教,而且把宗教信仰强加于人;另一方面,我们要看政府是否禁止信徒的宗教信仰。”
 
    斯塔韦尔认为,威廉玛丽学院校方下令把十字架从基督教堂中撤走这一行为本身,违犯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宗教保护条款。
 
                              支持院长的人士强调宗教宽容
 
    但是,该校的一些在校师生、宗教人士和某些校友对尼科尔的行动却表示支持。维吉尼亚州执业律师奥斯卡.布莱顿(Oscar H. Blayton)就是其中的一位。布莱顿曾经是威廉玛丽学院的第一位黑人本科学生。他说,虽然威廉玛丽学院最初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作为公立大学,它应该向所有宗教背景的学生敞开大门。
 
    布莱顿说:“我个人的经历表明,种族隔离时期,威廉玛丽学院曾经对黑人学生采取过不接纳的态度。当时,有些人对我很友善,但也有一些人不欢迎我。在这件事情上,我试图让人们了解,种族不宽容和宗教不宽容这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只允许在教堂里摆放基督教的标志,会让那些不是基督徒的学生感到他们在学校里是不受欢迎的二等公民。”
 
                                    院长不得不改变决定
 
    然而,威廉玛丽学院院长尼科尔下令把校园内基督教堂里的十字架撤走,引起许多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尼科尔院长不得不改变决定,同意把十字架放回原处,但只允许在礼拜天摆放。不过,他允许放一块牌子说明,雷恩教堂最初是基督教圣公会礼拜的场所。
 
    在尼科尔院长下令把十字架从教堂中永久撤走之后,保守派法律团体“自由辩护人”一度声言,如果这个问题在法庭之外得不到解决,他们就随时准备提出诉讼。
 
    该组织的主席斯塔韦尔对校方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表示欢迎。他说:“我们认为,这个十字架应该一天24个小时放在雷恩教堂里。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先例,威廉玛丽学院院长撤走十字架的决定违反了宪法,而且不符合常理。但是,他后来做出的决定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避免了一场法律诉讼。我们鼓励他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要求教堂永久摆放十字架
 
    另外一些反对搬走十字架的人士认为校方做得还很不够。他们把这一行为看作是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直接进攻。他们指出,这种做法是试图改写威廉玛丽学院以基督教立本的历史。威廉玛丽学院的校友黑利要求校方彻底恢复过去的做法,把十字架终日摆放在雷恩教堂里。
 
    黑利说:“有些反对人士认为,校方在不征求意见,不进行讨论,也不与公众对话的情况下擅自做出这个决定,这是极其错误的。其他的反对人士提出,校方把宗教和宗教活动看作是一大障碍。但是,美国的开国先父华盛顿总统曾明确指出,美国的政治繁荣离不开宗教和道德的支撑。这个宗教和道德的支撑不能只在礼拜天才有所体现,在每天的生活中也应该得到体现。”
 
                                    董事会支持摆放十字架
 
    威廉玛丽学院的董事会为这一事件专门召开了一次董事会议,并且在2007年2月8日发表了一项公开声明。董事会一方面对尼科尔院长撤走十字架的动机和目的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指出,雷恩教堂是一个非常独特和特殊的地方。它既是连接威廉玛丽辉煌历史的重要纽带,也是举行宗教活动的现代场所。
 
    董事会表示,这两方面都要加以维护,否则这个学校将永远丧失它那根深蒂固的传统。董事会认为,这个建筑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它现在是,而且永远都将是一座教堂。董事会的声明还指出,无论十字架是否永远摆放在教堂里,一个宗教标志本身并不能改变雷恩教堂作为一个神圣场所的地位。
 
                                      十字架争议依然存在
 
    虽然威廉玛丽学院十字架的争议似乎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宗教和世俗化之间的冲突在美国却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激化。
 
    威廉玛丽学院的宗教学教授戴维.霍姆斯(David Holmes)分析了这场冲突的原因。他说:“我认为,这场冲突和这个高18英寸的十字架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保守派基督徒认为,基督教传统在美国民众当中正在逐步失去其影响力。尽管威廉玛丽学院作为公立学校已经有101年的历史了,但是它最初是由基督教组织建立的。如果把十字架从教堂中撤走,这象征着美国的基督教传统日益衰落,世俗化逐步兴起。我认为,这才是这场争执的根本原因。”
 
                                         不是孤立事件
 
    保守派法律团体“自由辩护人”的主席斯塔韦尔指出,威廉玛丽学院雷恩基督教堂里的十字架被撤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他说,在加州圣迭戈市,有人提出要把为纪念美军阵亡将士而竖立的大型十字架搬走。另外,全美各地也出现一些反对展示宗教标志的诉讼。例如有人试图把钞票上印有国训“我们信仰上帝”以及效忠誓词中有关“美国在上帝之下”的字句删除,还有人设法阻止在公共场合展示耶稣诞生的基督教图景和圣经十诫的雕塑。
 
    斯塔韦尔说:“美国现在有一种趋向,那就是,有少数人试图把美国引向世俗化,他们不允许在公共场所进行宗教活动。这种做法和美国的传统是背道而驰的。美国的开国先父中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宗教自由和宗教活动对美国的政治体制非常重要,压制宗教有害于人民。
 
   “美国的宪法文献和许多建筑物都可以证明,宗教活动在美国比比皆是。但是,有些人试图篡改历史,并限制宗教活动,他们不惜通过法律诉讼来达到这一目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美一学校官员因作谢饭祷告而面临审讯
       下一篇文章:穆斯林的宗教自由被否决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