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宗教的社会功能探析
发布时间: 2010/5/31日    【字体:
作者:别振宇
关键词:  宗教 社会功能  
 

                                         别振宇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是整个社会体系的结构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发生着关联。社会公共体系下的日常生活、社会政策、民族政策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宗教依靠这些社会要素获得自身存在及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宗教为这些社会存在的特殊力量提供服务。宗教能够在一切社会形态、一切国家和民族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宗教对于社会有它的功能和作用。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历来纷争不已。近几年来,随着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把宗教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考察,人们发现宗教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认为宗教的有些功能是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不可代替的。
 
    一宗教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

    “宗教的社会功能,是指宗教在社会中的不同活动方式及其对社会体系所具有的客观结果,即它对所属的社会体系所能起到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态度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当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

    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宗教是人的信仰需要得以满足的一种形式或途径,“信仰的本质是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提升, 这只在有限精神的人类才可能……信仰是有限精神与无限精神的合一”。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于道德, 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宗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评判人类行为、目标、理想、观念,甚至社会道德本身的标杆。宗教通过共同信仰所带来的凝聚力,加强信徒在精神、行为上的社会认同感。没有道德的宗教犹如一具空壳。和谐的社会,是有着高度凝聚力的社会, 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和谐运转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道德理念表现出绝对认同的社会。

    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
仪式是行动者的宗教。仪式的职责在于作为工具, 它比信仰更务实的地方在于它实现了宗教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宗教仪式中的制度、语言、姿势、程序,严格规范了信徒的行为,巩固了宗教在信徒中的地位。仪式可以使态度上升到一种高度自觉的状态,还会进一步通过这种态度来强化宗教的精神。在仪式过程中,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信徒与领导者的关系,都会得到肯定、坚持与加强,减少了宗教内部的纠纷;对与个人来说,不但加入了一个群体,而且在思想上有了群体的支撑,通过宗教经验的互通,更加增加信仰的虔诚心、认同感。宗教通过仪式周而复始地来巩固共同的心理,从而使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更便于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宗教组织的社会功能宗教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是宗教得以在社会上存在的载体。其目的是给一个群个体创造、维护和提供宗教,并且支持和监督他们跟神的交换。宗教组织具有文化的传承、发扬的功能,是联系教徒与外界传播的一个纽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全民信教的地域,宗教组织往往扮演着社会调控的政治作用。某些宗教文化的针对性也成为特定时期维护当权阶级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许多宗教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与制度,等级分明,每种宗教组织都具备文化濡化、实践宗教体验的功能,同时内部又有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与规则约束着教众的行为,在整个宗教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宗教的社会经济功能
宗教同经济的关系极其密切。尽管许多宗教的经典中都有贬斥财富的语句,但各宗教无不从事经济活动。在我国历史上,佛、道教主张“家禅并重”、“农道并重”,同时靠善男信女供奉;犹太教肯定了获取财富和注重教育;伊斯兰教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取得报酬并应该分享财富。在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拥有大量地产和捐赠。当代一些资本主义教会拥有大量财产,有的还拥有股票债券,教会已完全商业化。宗教的这些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引导着宗教的经济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交流, 抑制了不良因素,形成了一种以诚信为本、勤于经营的宗教经济观念。这对于维护民族平等,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乃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宗教文化的社会功能宗教是一种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文化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文化的宗教现象和宗教的文化现象是互相渗透的,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逐步渗透至西方哲学、法学、教育、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绘画等诸多领域。如,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弥尔顿的《失乐园》等等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圣经》。东方文化中,宗教同样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 儒学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法、以德治国” 等都说明了儒学文化在中国影响之远、地位之高,这是作为弥补西方文化对急功近利的思想改良。
 
    二宗教社会功能正面及消极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人类社会当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从宗教对社会的关系来看,有积极正面作用和消极影响作用两个方面。

    积极作用
: 一是促进社会整合。宗教通过诉诸超自然的力量,以其信仰体系、礼仪体系以及组织体系在社会整合中发挥作用,有利于控制社会、维系社会的稳定。二是宗教作为法律、道德的辅助手段,对自己的信众进行行为模式上的约束。由于世俗法律的约束力只能体现在对看得见、摸得着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而宗教法律的约束力是从人的内心深处去惩治,因此宗教法律是世俗法律最好的补充。三是宗教作为一种特殊媒介,为与世界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提供了桥梁的作用,传播、交流了各国、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四是宗教作为一种纽带,具有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作用。各种宗教在一定地区内形成了各自的宗教文化圈,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牢固凝聚力。五是宗教丰富了人类文化。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文化宝库,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有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的价值。

    消极作用
: 一是破坏社会稳定。每个宗教内部都存在不同的教派,每种宗教都以各自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的信仰者为其活动的主体。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派别性,一旦信仰遭到挑战,宗教信徒、神学家和宗教组织就会群起捍卫。在那些宗教对立、教派纷争、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宗教问题往往是与社会问题、民族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么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下,改变求发展;要么封闭落后,“团结”起来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袭”,这样往往会导致社会群体冲突的爆发,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阻挠社会进步。宗教本身具有保守的因素,历史上,宗教以其虚幻的允诺来麻痹群众的斗争和反抗意志,利用心理功能阻挠群众实现其利益的社会活动,维护宗教既得利益,阻挠社会的进步。
 
    三宗教的社会功能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并从各个层面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社会思想文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现象,在各种社会形态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它既影响组成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同时又通过其社会功能对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当今,我国的社会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动员社会各个方面来共同参与。宗教就是其中需要调动的积极因素之一,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民族、宗教无小事”,只有充分调动宗教积极的社会功能,正确处理好宗教问题, 才能促进和发展社会稳定,这也是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挥宗教积极社会功能的根本保证。在我国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有一亿多人,他们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也是党的群众基础。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没有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 就没有全社会的团结稳定;没有宗教领域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保持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在以“ 解放思想,求同存异”为整体精神指导的前提下,辩证地看待历史的、现实的宗教问题,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并在法律规定的宗教范围内,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自觉抑制并修正宗教社会功能中消极的一面,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懈努力。
 
                      (本文转载自:《民族大家庭》2009年第4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试论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
       下一篇文章: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