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台湾民间信仰崇拜的潮汕移民特征
发布时间: 2010/10/13日    【字体:
作者:陈友义
关键词:  台湾 民间信仰  
 
 
                                        陈友义
 
[内容摘要]潮汕人在长期的对台移民历史中,向台湾进行了有力的文化传播,其中就包括了潮汕民间崇拜文化,主要是三山国王庙、潮军义勇祠、徐三馆以及韩文公祠等,因此,台湾的民间信仰崇拜具有鲜明的潮汕移民特征。台湾民间信仰崇拜的潮汕移民特征表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密不可分。

[关键词]台湾;民间信仰崇拜;潮汕移民特征;海峡两岸;同根同源
 
 
    民间信仰崇拜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文化现象,台湾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崇拜。台湾的民间信仰崇拜有许多属于“潮式”的,三山国王庙、潮军义勇祠、徐三馆以及韩文公祠等都是在台湾地区流行的潮汕民间信仰崇拜。台湾地区流行的潮汕民间信仰崇拜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潮汕移民特征。本文试就台湾民间信仰崇拜的潮汕移民特征作粗浅的探讨,诚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台湾地区的潮汕民间信仰崇拜
 
    1. 三山国王庙
 
    顾名思义,三山国王庙供奉的是三山国王。在台湾民间所信奉的诸神中,三山国王堪称是名扬海内外的“潮汕籍”。根据霖田祖庙石碑《明贶庙记》所载,揭阳县霖田都有巾(又名金)、明(又名银)、独三座山。隋朝时,有三神人,出之山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与天,镇巾、明、独三山,托灵于玉峰界石。显圣之日,古枫树生莲花,众异之。乡民陈氏,自昼见三人乘马而来,招为侍从,末几遂化,众尤异之,乃置祠合祀。接着,假人以神言,封陈氏为将军。声灵日著,人称为“化王”,尊为界石之神。三山国王庙创于隋,显于唐,封于宋(宋太宗诏封为三山国王,赐额“明贶”),于是,“潮州府属于的潮安、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揭阳、潮阳、丰顺等九县内,都有立祠奉祀”,[1]护国庇民,名扬四海。

    在台湾,三山国王崇拜十分盛行。三山国王庙遍布彰化、台南、高雄、新竹、竹东、新庄、宜兰等地,总共236座,信众达600万人之多。[2]每年农历2月25日,是“国王生”。台湾各地三山国王庙,香火特隆,男女善信跪拜甚多,其中不仅有潮籍者,更多的人是非潮籍者,场面非常动人。那里的渔民和潮汕渔民一样,称2月25日为“王公滚”,这一天绝不出海。

    自1987年11月起,台湾当局允许台胞来大陆探亲。从此,台湾多次组织各种各样的团体回大陆访祖寻根。1989年台湾各地的三山国王庙就组建330多个进香团,7000多人次前来揭西霖田祖庙(1984~1992年重建),[3]认祖拜祖,觅本寻根,并捐资修庙,既密切了潮台之间的交往,又促进了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1991年8月,宜兰县右冒三山国王庙主,听说祖庙在大陆,便专派40人抱着三山国王神像到大陆寻根,一直寻到霖田祖庙。台湾一些影视公司先后3次专程前来摄制祖庙和三山的录相、电视,捎回台湾放映,以慰广大台胞寻根宿愿。云林县大埤乡太和街三山国王庙,是清初饶平人从饶平县大埕镇程南村国王大庙(创于明崇祯丁丑即1637年)移香火所创。自1999年至2001年就4次组团来大埕大庙、霖田祖庙进香。2001年9月,其信众316人,从台中到金门到厦门直航,然后到大埕、霖田两祖庙进香,捐献香油金,受到两地民众隆重欢迎。

    2. 潮军义勇祠
 
    光绪二年(1876年),福建补用道方勋(普宁人方耀之弟),奉巡抚丁日昌之命,率所招潮勇三千人,从汕至台增援。集兵于小吕宋,借口图谋犯台的西班牙人,见我增防难攻,改为“交涉”。凤山县辖内诸番社,此时趁机叛乱,大杀修路汉人。潮军便被调往征剿。在是役及其后的开路诸役中阵亡、病死者达300余人。[4]清廷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凤山旧城兴隆之西15公里天后宫左畔,创建“潮军义勇祠”,以祭祀潮汕义勇军。
 
    3. 忠义祠
 
    台湾屏东县竹田乡西势村有座忠义祠,供奉“明粤东来台开基创业之义民先烈,清康熙末年六堆民众卫乡平乱之忠勇义烈,清光绪乙末(1895年)台民救台抗日,六堆参战之忠勇义烈”,每年祭祀,官民热烈参加。
 
    4. 义民庙
 
    义民庙位于新竹县竹北市新埔镇枋寮村。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台湾林爽文事件发生后,粤东死难义民暴尸遍野,林先坤、刘朝珍、陈资云等义士,雇了许多车辆,沿途收敛带有黑布圈的义民尸200多具,要运往关西安葬。当年车载至现庙址时,牛不肯再走,后经掷签卜定,此是“自选”葬地,于是就将这些死难义民葬于此。[5]翌年,林先坤接获清乾隆帝的圣旨,就倡议建了义民庙。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军占台后,大肆毁庙,包括义民庙。新竹民众抗争,并派代表到东京请愿,终于保住了它。每年祭祀,就像过节一样热闹。1988年7月建庙200周年庆典时,参加者竟有数十万之众。[6]
 
    5. 徐三馆
 
    清光绪年间,陈有光创建的“徐三馆”在潮台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陈是康熙末年饶平县下饶堡大榕社(现浮滨大榕村)移民陈智可的第五代孙。陈智可入垦彰化,艰苦创业,到陈有光时,成为彰化永靖地区的富户望族。光绪十年(1884年),陈有光于永靖区港西村动工兴建“徐三馆”。他特地回饶平,请建筑师前往施工。它构造独特,建筑精美,古朴大方,从造型设计到镶嵌雕刻、彩绘粉刷等,注入粤东的建筑神韵。1980年,它被台湾“内政部”评定为第三级古迹,以台湾十大古宅芳名而饮誉四方,为潮汕古老文化在台光辉的一页。
 
    6. 韩文公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台南市的三山国王庙右侧建起韩文公祠,以纪念入潮先贤韩愈功德。在西势的内埔乡也设有韩文公祠,潮人祭韩之俗在这里甚为风行。[7]
 
    此外,祖先崇拜作为一种普遍的民间信仰崇拜现象,在台湾也相当流行。因此,台湾的潮汕人也有浓重的的祖先崇拜。
 
    二、台湾地区的潮汕民间信仰崇拜具有明显的潮汕移民特征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着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特色。台湾居民基本上是大陆移民。台湾有为数众多的潮汕移民。潮汕移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其中就包括潮汕人的各种民间信仰崇拜。因此,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崇拜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明显的潮汕移民特征。
 
    1. 台湾地区的潮汕民间信仰崇拜具有明显的潮汕移民特征
 
    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人的流动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和途径;人的流动,就意味着文化的流动。“人是观念、信息、文化的载体。当人迁移流动时,不论是迁移流动的个体,还是群体,所具有的各种文化特征,所遵循的文化模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毫不例外地随之而移动。以生活方式为例,生活方式以人为载体,个人有个人的生活方式,群体有群体的生活方式,因此人口迁移的同时也迁移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也同样如此。” [8]三山国王等潮汕民间信仰崇拜在台湾的流行,无疑是历史上潮汕人对台移民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潮汕移民特征。
 
    潮汕人是一个具有鲜明移民特征的族群。除土著的畲族外,潮汕先民基本上是因避战乱而从中原移民而来的。具有移民传统的潮汕人,受人多地少的压力以及躲避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从明清开始,他们一批又一批地掀起向外移民的浪潮。与潮汕隔海相望的台湾,因其自然条件的得天独厚而成为潮汕人移民的主要对象之一。而朝廷招垦以及避灾,也使大批潮汕人向台移民。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潮汕人对台移民最早数隋炀帝虎贲武郎陈棱赴台船队的随员。[9]从明朝开始,潮汕人移居台湾曾经形成几个时期的高潮。第一个时期是明朝崇祯年间到清朝康熙年间(1628—1722年);第二个时期是汕头开埠至清朝末年(1861—1911年);第三个时期是民国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2—1949年)。目前在2300万台湾人口中,潮汕籍约80多万。[10]
 
    潮汕人对台移民对台湾的开发、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伴随着对台移民,潮汕人自然地就把自己家乡的各种信仰崇拜带到了台湾。神灵崇拜是一种起源于原始时代而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魅力四射的文化现象。远离故土而漂洋过海入台的潮汕人,唯一的最容易能随身带走的恐怕就是他们的信仰和对祖宗的怀念。他们带来了各地、各种系统的神明,特别的、主要的就是潮汕民间信仰崇拜的各种地方神明。
 
    三山国王崇拜在台湾的广泛传播、流行,无疑就是典型的一例。在台湾的三山国王庙,最早是在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揭阳县马义雄、周榆森带着霖田祖庙三山国王香火,从台湾鹿港登陆,东行至彰化县溪湖镇小仑(山丘)附近,越年建庙,取名“霖肇宫”。1986年,台湾信众隆重举行三山国王入台开基400周年庆典。台南市西北隅(今为北区立人街)的三山国王庙,也是由潮州人“佩炉香过台”而立的。[11]清乾隆七年(1742年),潮人杨允尔(时任台湾知县)、林梦熊(时任台湾镇左营游击)派人从潮州佩带三山国王炉香火来台南市西北隅,动员潮州商民捐资兴建三山国王庙。它纯粹是潮州式的庙宇建筑,雕梁画栋,嵌瓷人物。
 
    台湾人敬奉韩愈,更是具有鲜明的潮汕移民特色。潮汕人崇拜韩愈,是因为他在潮任职8个月,则做了驱鳄、延师兴学、关心农桑与赎放奴婢等等大好事,大大推进了潮汕的文明开化,在潮汕人民心中树起了崇高的地位,以致“山水于今皆姓韩”。人们不仅建起了韩文公祠祭祀敬拜,香火历千年而弥旺,而且外出的潮汕人也将祭拜韩愈的习俗带到各地,尤其是潮商,“别祀昌黎韩夫子”,与众不同。而台湾祭拜韩愈的习俗也是潮汕移民从大陆带来的。潮人杨允尔、林梦熊在台南建三山国王庙后,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台南市的三山国王庙右侧,建起韩文公祠。
 
    潮军义勇祠、忠义祠、义民庙、徐三馆以及祖先崇拜,也明显地带有潮汕移民特征。
 
    2. 潮汕民间信仰崇拜对台传播的原因与功用
 
    台湾与大陆被宽达200公里的台湾海峡所悬隔,潮汕移民台湾必须渡过海峡。而大海变幻无常,狂风骇浪,难以预测,他们只能祈求神明保佑,并将家祀之主神随身携带,以利时时护佑。若家中从无祀神,就到庙里将神祀副身带上船来,以这种方式传入者称作“分身”;而庙中没有副身的,则请香袋,或将神符带在身上,此种形式称作“分香”。 [12]当潮汕移民来到新的地方,人生地疏,面对新的环境,疾病和饥荒时常困扰着他们。开垦荒地,经营小本生意或从事贸易活动,与土著的接触,有许多难以预料或不容易克服的困难和问题,潮汕移民也往往要祈求神明和祖灵的保佑,这样势必把祖籍地的宗教信仰移植到移居地,从而构成潮汕移民信仰崇拜的基础。从潮汕移往台湾的移民信仰与其祖籍地的信仰传统基本上是一致的。
 
    文化在于选择,选择出于功利。人们崇奉神灵往往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宗教信仰的功利目的在闽粤沿海民间社会极为明显。人们求神拜佛是为了保佑合家平安,进献贡品是希望神明关照赐福。为此塑造的每一尊神,都具备了满足某些信徒的要求,即神的职能作用。
 
    越洋移民台湾,常遭风涛之险,在人生地疏的环境里,又遇谋生之难,除了依赖血缘和地缘的宗亲组织和同乡组织之外,就祈求神明的保佑。潮汕移民祈求保佑的范围很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祈求消灾弭盗、避祸降福、财丁兴旺等等。由于有了各种神明的保佑,潮汕移民心理得到某种程度的麻痹,精神上的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满足,弥补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和环境条件的恶劣而引起的忧虑和失望,使人们在对付自然和命运的挑战时增添了几分强硬和进取心。
 
    潮汕移民几乎把所有的祖籍神都移植到台湾。移台潮汕人的祖籍神形成一种强大的内聚力,凝聚了同一祖籍地的移民形成较固定的群体,以应付早期开辟蛮荒的诸多困难。如对三山国王的信奉,对潮汕人在台湾拓垦初期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同时,乡土神庙宇的建立和祭祀活动,又为潮汕移民提供了一个缅怀乡祖的共同场所和机会。
 
    综上所述,台湾地区流行的潮汕民间信仰崇拜,与潮汕人移居台湾、开发台湾的活动交织在一起,潮汕对台移民把祖籍地的信仰崇拜移植到台湾,构成台湾地区的潮汕人甚至其他地区移民的信仰崇拜的主要内容,于是,台湾民间信仰崇拜便带有明显的潮汕移民特征。台湾民间信仰崇拜明显的潮汕移民特表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密不可分。
 
____________
注释:

[1]沈野.潮汕人在台湾[A].《潮学研究》,第6期.P576.
[2]刘逸.三山祖庙源远流长[J].汕头日报[N]. 1994年1月26日.
[3]林俊聪. 潮汕文化在台湾的传播[A].张第高主编.海峡两岸同根谭[C].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P123.
[4]台湾高雄潮汕同乡会编.《乡讯》,第5期.
[5][6]饶平县政协编.《饶平文史》(第8辑),1990年10月.
[7]陈汉初. 潮人移台史[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P35.
[8]路遇.山东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P180.
[9]陈汉初. 潮台历史情结初探[A].张第高主编.海峡两岸同根谭[C].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P14.
[10]张秋贤. 海峡两岸,骨肉相连[A].张第高主编.海峡两岸同根谭[C].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P44.
[11]黄典权.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丛刊本)第一册[M].P37.
[12]颜章炮.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分类信仰与分类械斗[A].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C].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P268.
 
    (本文转载自: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gdtb/ms/2008/09/1165402.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论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
       下一篇文章:论民间信仰的和谐因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