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政教关系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1/6/24日    【字体:
作者:瞿海源
关键词:  宗教 政治  
 

                                        瞿海源

[内容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长期戒严体制下,当政力量以控制宗教为主要策略。这种政策的施行容易形成对宗教的压制甚至迫害。一贯道被认定为非法的宗教长期被查禁,而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则因语言、政治立场和与国际基督教组织的关系,也与国民党有严重的冲突。本章即试图透过对这两个宗教团体在教义、历史、组织和社会关系上的探讨,来分析政教之间的关系,并检讨政治干扰宗教的问题。大体而论一贯道并无任何违法勾当,也没有任何情治(政治)单位所指称的恶行,是执政当局为压迫而罗织罪名。一贯道在思想上以儒家精神宗教化为主,其实和保守的执政当局强调儒家传统文化是相容的。在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的问题上,执政当局基本上完全不能接受教会的政治立场,因而大力加以压制,但教会历史久而又有较具组织的势力,压制并不成功,甚至在民主化的趋势下,最后是失败的。总的来说,其戒严威权性格的执政当局并未认清政治和宗教间在现代民主社会里应有的关系。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一、 前言

    光复以来,台湾地区的居民大致上都享有了宪法所保障的宗教信仰自由,各类宗教都蓬勃发展,或至少可以不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不过,最近几年来由于内外情势的变化,宗教信仰的问题似乎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状况有相当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贯道和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问题。前者是势力不小的「非法」宗教,后者又因种种原因而与政府之间有着相当紧张的关系。基本上,这些问题的症结是在于政府与宗教团体间相互了解的不足,和沟通的缺乏。本章试图指陈并分析一贯道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基本特性,以增进大家对这两个宗教团体的认识;也藉此呼吁,增强沟通,化解有关各方的误解,为促成和谐团结而进步的社会努力。

    二、 长老教会的问题复杂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在政治上的问题,要比一贯道来得复杂。谈论这方面的情势也是十分敏感的,我们只是希望藉以下的分析,来协助大家缓和一下教会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里,笔者必须声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长老会的教徒,当然也不是一贯道的道亲。所做的论述,多是站在一个学术研究者及一个关怀社会者的立场来坦率直言。

    基本上,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和政府问的紧张关系是沟通不良所造成的,也是基督教不同派别间微妙的差异与冲突的反映。由于沟通的不良,长老教会的实际情形常被误解,而长老会对政府或外界也有所疑惧。由于基督教教派之间在政治观点和立场上的歧异,也使得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显得紧张而不寻常。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最早是在1865年传到台湾。有南北两支。南部这支是从苏格兰传来,北部马偕博士这支是从加拿大传入。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这个最早传到台湾的基督教派已成了台湾最大的教会了。目前根据该教会自己的统计,约有17万信徒;如果这个数字准确的话,全台湾的基督徒(不含天主教)大约有36万,所以长老会大约占了一半。

    三、 实行「代议民主制」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个是他们实行代议民主制,另一个则是他们特别强调社会关怀。也就由于这两种特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而和执政当局逐渐有了摩擦。

    由于实行代议民主制,他们多以选举方式来选出各级代表与领袖,也利用民主的方式来处理教会及与教会有关的事务。实际上,在长老教会里,由信徒选出长老、执事和牧师一起来治理教会。这个组织就是「小会」。然后由小会选出代表,参加「中会」,再由中会代表组成「总会」的议会。以前还有南、北部大会。后来成立总会后,南部大会被取消了,北部大会则由于种种特殊原因而依旧存在。总会之下设置了许多委员会来处理不同的教会内的政策性事务,委员会的成员除了其中部分按组织规程系当然职以外,多是经由选举产生。各种委员、议会代表及议长也都是经由定期选举选出来的,例如议长是一年一任,且不得连任。因此,长老会基本土是依赖民主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牧师及其他教会行政人员经常忙于开会,道理也就在此。

    四、 强调社会关怀

    在强调社会关怀方面,我们可以从他们许多具体事业看得很清楚,例如他们设立了生命线、家庭协谈中心、互谈会、储蓄互助会、马偕医院、彰化基督教医院、二林基督教医院、麻疯病院。学校方面他们也拥有长荣中学、淡江中学、淡水工商管理专科学校、长荣女中、马偕护校等等。另外,长老会不但在山地拥有数万信徒,同时他们也十分关心山地社会的状况,协助山地社会从事发展的工作。最近还举办了山地社会与山地教会的责任研讨会。所以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是比较特别强调社会关怀的少数教派之一。

    在基本理念上,他们认为「教会应有社会关怀的责任」。因为:「耶稣说:「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要舍命,做多人的赎价。」以自由为原则的社会生活,应以服务为目的。所以我们也承认「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所以今天的基督徒和教会应该有强烈对大社会的关怀,并积极设计适合社会需要的服务方案来服务社会。」像这样的论调在该教会的出版品中俯拾皆是。

    五、 具有社会改革精神

    在代议民主制和社会关怀两大特性影响下,就使得教会特别重视改革现实社会政治环境的要求。这种改革精神当然也是秉承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而来。他们不但要求在教会内要随时革新,更有将这种精神扩充到整个大社会的倾向。例如,他们曾宣示:「我们祈望宗教改革所启示的力量,至今仍能产生效力,便企待实际地发挥改革的精神,能持续不断,而且是广被接纳。更盼望于最近的将来,看见改革精神的硕果呈现于台湾海屿上。」不过,由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社会阶层特性,他们也特别强调:「宗教改革运动并不是一种革命。」

    这种要求改革的精神和先前两大特性结合,才造成了教会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该教会从七十年代陆续发表三篇引起争议的声明的原由。这三篇声明就教徒方面来看,是爱乡爱国的言论,是基督徒关怀社会的表现,但对保守及敏感人士而言,却是过激的论调。

    六、 首度发表国是声明与建议

    1971年当我们在联合国遭遇到逆境时,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发表了《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对国是的声明与建议》。这使得长老会与政府及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恶化。如果我们了解到长老教会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关怀社会的话,这个声明就不算太严重。因为一个关怀社会的团体如当国家在外交上遭到严重打击时,都没什么表示的话,显然就称不上什么关怀社会了。同时,在表示关怀时,方式很多。喊口号誓为政府的后盾是我们喜欢的方式,但在此危机关头,提请政府加速革新,厚植国力,也不能不算是一种真诚的关怀。但这种提请革新的呼吁往往因为忠言逆耳而不为我们所乐见。

    从声明中,可以体会到它对局势关怀的急切。在声明一开头就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常置委员会,鉴于可能严重地威胁台湾地区公民生存的当前国际局势表示深切关怀。」这种关怀与所提之相关建议,却又是有其宗教信仰的基础的。因为他们指出:「秉着耶稣基督是全地的主宰,公义的审判者,也是全人类的教主的信仰……做如下的声明与建议。」在建议中曾要求政府「在自由地区做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选」。这涉及到了政治上较敏感的问题,也很容易被人指责为教会在干涉政治。在一般非基督徒来看,这似乎是在藉神的名义来干涉政冶,但就教会人士的立场而论,他们或许相信自己所讲的话是真的,也就是他们真的相信耶稣是救世主,是全人类的主,是公义的审判者。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就会认为政治方面的建议他只是希望台湾能更繁荣,更安全,更民主,能变成上帝所赐的美地!

    七、 第二个敏感性的声明

    接着在1975年,长老会发表了第二个敏感性的声明,即《我们的呼吁》。这个呼吁的由来,是圣经公会所印行的罗马拼音的地方语言《圣经》被查扣没收,他们希望政府允许圣经公会「继续出版任何语言之《圣经》」。同时,也提出一些政治上的呼吁,其中包括四点,即「维护宪法所赋予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突破外交孤立困境」、「建立政府与教会之间的互信互赖」、「保障人民安全与福利」等,这些政治上的呼吁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反应。有些人上更抨击这项声明,认为是教会不当地干涉了政治,但是长老教的教会人士却声称他们是出于一片爱国爱乡的动机。假如我们仍然回到社会关怀的主张上来看,教会人士当不曾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误。于是原本不和谐的关系,益形紧张了。

    从以上的两个声明,及许多长老教会神职人员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这样做是基于对《圣经》的解释和神学上的信仰。由于在教义上,他们必须关怀现实的社会,要关怀现实社会,就必须关怀现实的政治局势,所以他们才会提出这样的呼吁。由于他们自己尽力在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他们就容易认为政府做得不够。有些长老会的牧师解释他们的做法,是希望在政府未发现、未解决问题前,他们先来解决,例如像「生命线」、「家庭协谈」,目前这些事受到重视后,他们就转换关怀的目标,例如对未婚妈妈的关怀。同时,这种呼吁也很明显和它的代议民主制有关,例如像「全面改选民意代表」的主张,和它们本身的每年全面改选有关。简单来说,这是宗教信仰和现实社会的结合,在特殊的政治格局下乃造成很大的误会。不过,最大的误会,还是来自长老教会的第三个声明。

    八、 发表人权宜言

    1977年他们发表了《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人权宣言----致美国卡特总统、有关国家及全世界教会》。在这个声明里,不论措词及用语都很欠考虑。也因此使得它们和其他基督教派产生很严重的摩擦,也使它和政府的关系更为紧张。宣言中强调人权是每个国家必须尊重的,例如:「本教会根据告白,基督为全人类的士,确信人权和乡土是上帝所赐,鉴于现今台湾1,700万住民的危机,发表本宣言。」也就是它一直强调人权和乡土是上帝所赐,是一个神学上的解释,人权也就是西方新讲的「天赋人权」,天就是上帝。

    在卡特和大陆改善关系时,它希望卡特要「保全台湾人民的完全独立与自由」。再下去声明中又说:「基于我们的信仰和联合国人权宣言、主张,台湾的将来应由1,700万住民决定。」对某些人来说,这种说法实在「太过份了」,好像要搞「民族自决」了。「我们向美国政府及人民紧急呼吁,采取最有效的步骤支持我们的呼声,为达成台湾人民独立及自由约愿望,我们促请政府在此国际情势危急之际,面对现实,采取有效措施,使台湾成为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这里连续出现「台湾人民」、「独立」等字眼,问题显得十分严重,再加上长老会一些在美国的牧师曾不只一次发起台湾人民自决运动,更使得此一论调难为一般人所接受。

    就由于这个短短的声明使用了许多含糊而不妥当的字眼,使得长老会与政府形成了全面冲突的局面。也使一般观察者有理由怀疑这是「台独」。因为教会说要「达成台湾人民独立及自由的愿望」,又说要成为「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可是,当它们接受《联合报》记者访问时,一些领袖一直坚称他们没有「台独」的意思。而且一再指出:「下面有一段话,你们为什么不看呢?」「我们明明是讲促请政府在面对国际情势危急之际,面对现实。」他们认为,如果是「台独」,为什么还要「促请政府」?不过,敏感的存疑者又说,这分宣言是写给「美国卡特总统、有关国家及全世界教会」的,信中又一度提到「向美国政府及人民紧急呼吁」,所以搞不清「促请政府」是促请哪一个政府了。总之,这篇宣言的问题出在语意含糊,有些话,可以往两面解释,例如「新而独立的国家」,长老会就辩称,不是要台独,而是要更新自己,加强自己,加速革新,而促成有独立自主力量的国家,不要受到美国人、日本人的影响,更不受中共侵略的威胁,要自己站起来。但是对此存疑的人认为:在字面都提到「独立」了,还说不是?

    九、 信徒大约有七种不同的类别

    以上从比较谅解长老会的角度提出讨论,但是由于长老会一再触及政治上极敏感的问题,这样的讨论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这必须就另外一些状况来分析,可能才更有意义。换言之,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成员有十几万,可能在一般社会态度上以及政治立场上并不是很单纯一致的。其中可能有立场比较激进的,也可能有比较温和的,更可能有并不关心政治的。根据初步的了解,我们大约可以做下面较粗略的分类:一、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者,二、对现实政治并无不满者,三、强调台湾地区的政治必须革新,而不关心全中国的前途者,四、强调台湾地区的政治必须革新,但对中国的前途亦寄予相当的关切,五、有轻度的台湾独立意识但不主张在政体上有所主张,六、有某种程度的台湾独立意识,并主张政治立权上有所更张,七、主张台湾人自决的台独份子。

    一般的信徒在这些类别的分布上是什么样的状况,因为没有客观的资料可加以衡量,很难弄得清楚。不过,若从牧师及其他传道人员的状况而论,我们多少可以从有关资料了解大致的分布情形。不否认,长老会里面确实有所谓的「台独」份子,不过,在人数上可能是极少数,而且这极少数的人多半不在国内。大部份的长老会神职人员大约都是属于第3、4、5、6类。除了第六类可能比较容易被区分出来外,其他几类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异。所以如果有关单位在处理长老会的问题时,最好不要把他们全部当做有台独嫌疑的人来处理,否则会使得大部份态度温和的教徒逼得走向较激进的路子。就台湾目前的社会政治状况而论,所谓的台独也只是极少数的,因为他们的立场并不在目前的社会政治状况下获得认同。

    十、 与舆论界沟通不良

    对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历次的声明,在长老会内部多是大多数议员所赞同的。例如,该会北部大会曾有十七位议员连署反对这三项声明,在表决时却被六十五票对十三票否决。同时问题最严重的《人权宣言》也在总会议会中以80%的选票获得通过(即235票赞成,49票反对,10张废票)。因此,这些声明如果能代表长老会议员的政治立场的话,那么他们大多数是希望台湾地区的政治应加速革新。也就是说对政治漠不关心或对政治现况感到满意的人是少部份。不过,赞同这些声明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如,持温和改革的政治立场者会强调对中华民国法统的基本认同,只是希望透过这些声明,要求有关单位要加快革新的步调,促成更安定更繁荣的局面。但是,那极少数的所谓「台独份子」,尤其是海外那些「台独」意识较强的牧师们,赞同或响应这些声明可能主要乃在肯定台湾自决的权利。由于移居海外的少数台籍牧师有部份自认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而表现出较激烈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微妙和敏感的政治环境下,就容易使外界认为国内的台湾长老会和海外有台独倾向的教会人士在相互呼应,也使得有关单位和国内舆论界,对台湾长老会产生强烈的戒慎与疑惧之心理。这种疑惧戒慎之心很容易有意无意间对国内的台湾长老会人士采取较为敌视的做法。然而,国内大部份的长老会牧师却不认为自己有台独的意识,同时又自认是出于一种爱国爱同胞的动机。当遭受外界,尤其是舆论界的敌视时,就会觉得愤愤不平。在与执政当局的关系方面,长老教会的高阶层人士还可透过与执政党中央党部的沟通而略微缓和,但他们和舆论界的关系,却因为彼此不能互相了解,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变得十分的不和谐,有时还有很严重的冲突。于是台湾长老会一再对舆论界之「歪曲」表示痛心,也对舆论界失却了信心。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出现某些教会人士建议大家拒订某报某刊的情形。这种舆论界与台湾长老教会严重失和的情形实际上对教会与政府间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使得双方的互相信赖显著地降低。

    此外,中央级的党政官员由于对全盘的情况较为了解,在态度上往往比较温和而较其宽容性。但是,在中下级的党政干部,由于所能获得的讯息相当有限,在宗教方面的知识也多有所不足,于是,在上级的原则性的指示下,就会对台湾长老会的人士采取不应有的敌视态度,甚至会有极令人反感的措施。

    十一、 基督教各教派在政治立场上的歧异

    造成长老教会与执政当局紧张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各教派在政治立场上的歧异。这种歧异是因为各教派对《圣经》的解释不同而产生的。换言之,他们在神学思想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再加上各教派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形成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和其他教会问的对立。这种对立使得长老教
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益形紧张。其实,在初代基督教会中,耶稣的两大门徒,彼得和保罗对教会与政府问的关系就持有不同的看法。彼得认为:「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使徒行传》5:29)但是保罗却有很不相同的主张,他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罗马书》13:1)从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来,保罗赞成教徒应顺服既存的政权,而彼得却要教徒以神高于人来看待政治问题。

    在台湾地区,大致上各教会对政府的立场有三大类别。第一类的教会多不过问政治,他们只追寻个人的属灵和教会的成长,例如教会聚会所及真耶稣教会。第二类教会则显然抱持保罗的立场,对执政当局采取完全顺服的态度,例如天主教、摩门教、浸信会及其他一些小的教派,他们(摩门教除外)常常公开表示全力拥护政府的决心,并对长老教会做猛烈的抨击。第三类教会比较倾向于以《圣经》所说的来批评政府,要求社会政治的革新。这种要求往往是从他们强调耶稣是公义的审判者,是救世主而来。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就是这类教会的代表。

    十二、 各说各话,论调不同

    由于第二及第三类教派政治立场上的不同,使得台湾长老教会与政府的关系更不和谐。我们现在来看看他们之间在言论上如何不同。

    第二类的教会人士说:「我们在贤明的中华民国政府领导下,不但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更享有着充份的信仰自由,和宣扬上帝福音的自由……」他们又说:「……神垂听了,国父连续到第七天的祷告,得以脱险而有赓续为救国之奋斗,民国始告肇建。正因为如此,国父能本基督之爱的泉源,据以「从神道而入治道」的信念,发明了民有、民治、民享约三民主义,而能有今日国家建设之宏规和成就,试问我们焉能不向神献上感恩。」「因此,当我们掬以至诚为国家七十大庆祝祷,同神献上感恩之际,如何效法我们的领袖为国家、为教会、为福音无保留的献上自我......」在他们心目中,国家兴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美满,皆是上帝所赐,教徒应感谢上帝的恩典。

    但第三类的教会人士却完全是另一种论调。他们说:「我们应谦虚,在主面前检讨过去的事实。为何这几年我国失去在联合国的地位?又失去那么多盟邦?是否错误全在对方而我们完全无可指责……求主帮助我国全民「从最大的到至小的山都能「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他们又说;「我们也求主使我国能靠主重新得力自强坚立、敦睦万国、造福人类。」在提到国父的时候他们又另有一番道理:「今日基督徒参与政治活动,更应发挥基督信仰,效法孙文的人格,以提升吾国政治的境界,庶几上帝国的公义、仁爱、圣洁与和平可以充满在我们的乡土。」

    十三、 从事长期而和谐的沟通

    从前述所引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类教会所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满足,对执政者的顺服和赞美。大约是一种纯然感恩的情愫。但第三类的教会人士却是忧时忧国的,他们为国家的处境担心,也更企望能靠上帝来使国家在全国上下的加倍努力下度过危机,提升民主政治的境界。双方的言论都是很政治性的。不过,在长老会发表了三个宣言之后,第二类教会就对长老会展开猛烈的攻击,指责长老会以宗教干预政治。有时候在措词士很令人怀疑他们是基督徒,用的字眼十分凶狠恶毒。并组织各种大会显示对政府的拥护。这样以拥护政府的爱国言论来痛斥忧时忧国的另一种「爱国」言论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简言之,教会问的这种言论冲突实际上危害了政府与教会问的关系。再加上执政者一般而言多是喜欢拥护自己的,而比较不容易坦然接受批评自己的。最后,更由于舆论界的卷入更增加了许多难以排解的误会。

    从以上所论,我们强调有种种因素使得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和执政当局及舆论界相互难于沟通,难以信赖。我们也指出,大部份的台湾长老会领袖并不是台独份子。为了使我们的社会更进步、更团结,这一类的沟通困难和信赖危机是必须克服的。我们希望教会、政府与舆论界应设法尽量袪除戒慎疑惧之心。并尽可能开诚布公,抛弃成见,好好他从事长期而和谐的沟通和交往。此外,我们更寄望各教会,要在基督的博爱精神召唤下,互相亲爱,互相谅解,要尽可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十四、 一贯道以儒家精神为主

    一贯道是一个历史还不算久的宗教,在教义方面似乎还没有定型。约略而论,他们大约是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教派。这一点可以从一贯道看重儒家经典得知,在《天道概论》中曾说:

    盖天道应运降世,道通会万教,贯彻天人,而儒教最宜治世,故应运为用。儒教之心法与伦理道德之教化,将平收万教,普行全球。上天将天道命名为「一贯道」,实有深意存焉。

    这充份说明了一贯道是以儒家精神为主的。但儒家并不是宗教,于是他们又融和了一些神话和佛道的精神,以谋求发展。我们这里把他们在解释《大学》时的说法和朱熹的注拿来做对比,就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在儒家的经典上附会上浓重的宗教色彩。《大学》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的注是: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聚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土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之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一贯道凭借仙佛降鸾,而另有新解:

    「大学之道,在人之性天中。既在性天中,又何必复学也。因其人落红尘,气秉所拘,物欲所蔽,将充份之性天,而陷于万丈尘氛之内。所以必须用切磋琢磨之功,以期复明性天也。大学者,换而言之,即令人学习发扬性天之学也。虽系学天,而实不出己身耳。故先格心物,除私欲,原性复初,自身之内圣功夫,则到止境。内圣之功具足,即体固矣。复加以亲民之用。何曰亲民,民者,身中之良民也。良民者何,即性天也。使天下同胞,各亲其良民,即圣人所谓兼善天下也。然我一人性体灵明,「皇天何喜」。本乎皇天一视之心,愿天下同胞,咸能用上切磋琢磨之功。复回性天之极大光明。由己推人,「毫无人相」。可以说明明德之功,系内圣也。亲民之功,系外王也。内圣外王之功具足,一言而为天下后世法,一行而为天下后世则。在世曰圣贤,「出世曰仙佛」。至善境界不行而至矣。」

    大致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注解还是受朱子影响很大。不过,最重要的是,其中很巧妙地加上了宗教色彩,例如加上「皇天何喜」、「毫无人相」、「出世曰仙佛」等语,就把儒家的内圣外王的功夫当做是宗教性的修持。以上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不论在教义上或仪式上,一贯道在儒家的伦理精神附加了很多宗教色彩。

    十五、 最高之神——无极老母

    循着这样的轨迹,在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他们把儒、佛、道、耶、回五教的教理围绕着对无极老母的信仰做相当圆通的诠释。无极老母又称无生老母,是一贯道最高的神,全名是:「明明上帝无量清虚至尊至圣三界十分万灵真宰」。这个神是化育万物的,同时老母看到人们为物欲所蔽,使原有的性天昏然不明,乃在三劫末期广渡众人,论众生能回归老母身旁,脱出轮回。于是,一贯道的宗教思想,不论从正统的佛教或儒家来看,都认为是不正的,是邪说,是左道。也有别的宗教信徒看这五教合一而以无生老母为中心的信仰是不伦不类,甚至是可笑的。不过,宗教原本是主观的皈依,各类宗教基本要理就不同,更无客观的对错可言。一贯道之流行正在于它的教义有别于传统儒、释、道的宗教思想体系。

    十六、 宗教仪式相当隆重

    一贯道的宗教仪式相当隆重,虽然有些复杂,但还很朴素。一般而言,仪式分成「献供」、「请坛」和「办天事」或「飞鸾」。献供就是献上各类素食果点,请坛是恭请仙佛降坛的崇拜仪式。在这些礼拜仪式中,不但气氛肃穆,而且衣冠要整齐,男女则必须分两班站立,行礼的人多着白袍或灰袍。所行之礼系三拜九叩。道亲们(即教友)随行礼的人行叩拜之礼,参拜时男女必须分梯次崇拜。「办天事」除了入会仪式口传「三宝」时,局外人须暂离现场外,一贯道几乎并无秘密可言。所以办天事之大略过程早为外人知悉。

     一贯道的教义和仪式,如果真的像前面所陈述的话,应该是一个没有问题的宗教。如果没有问题,轨应该让它公开而合法化。可是,到现在为止,一贯道尚未获得正式的承认,其原因何在?根据初步的了解,大致上可发现有三个原因。一、一贯道被指称有「叛乱意图」。二、一贯道被指责有「裸体崇拜」的情事。三、一贯道的教义是邪而不正。关于最后一点,我们已在文中指出,教义是正是耶似乎不应由其他宗教人士来加以论定。同时一贯道以儒家精神为主,似乎亦不是什么邪魔外道。为成为一个宗教,那些附会的神话也正是所有宗教的基本性,不足为怪。

    十七、 反民复清,裸体崇拜?

    最近由于有人在一些杂志上替一贯道辩诬,一部份佛教界人士出版一本名叫《天道玄旨》的书予以反驳。天道原是一贯道教徒自称的教名,这本书初看起来是传扬天道的,其实是攻击天道的书。书中附录提到一个很奇怪的说法,即中国秘密的宗教一向都是叛乱集团,如元末的各种秘密宗教。清末时更有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宗教产生。依此推论,作者说一贯道是「反明复清」的。这显然是一个不合逻辑而耸人听闻的说法。虽然一贯道有浓厚的复古色彩,但在目前的社会政治环境里,一贯道还不至于要开政治的倒车到这么愚昧的地步。这种说法也太高估了一贯道的实力。同时,如众所周知,有几位一贯道的领袖确曾被警总逮捕,但终未以叛乱罪判刑,这以已说明佛教界及其他人士所指称的叛乱一事是不确实的。此外,根据观察,一贯道在开法会或研读经典时,常常喜欢谈论道统的问题。在他们的心目是承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的道统的,而且他们还强调这个道统经由    国父、 蒋公,而传至当今的国家元首蒋经国先生。另外,在许多场合中,一贯道的讲师们还特别强调执政当局的辉煌成就,对政府几乎没有只字片言的攻击或批评。更重要的是,忠和孝是一贯道最常提到的修持功夫。这些在聚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忠君爱国和淡泊明志的宗教伦理,看来并不是虚伪的做作。因此,我们相信指责一贯道涉及叛乱是一种很危险而又没有根据的说法。

    至于说他们「裸体崇拜」,据观察访问,恐怕也是没什么根据。如前文所述,他们在礼拜时,不但要穿着整齐,甚至有全体穿着长袍参拜的。他们讲道的时候,满口仁义道德、清心寡欲,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说这些人会脱光衣服来礼拜,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不过也有人认为,他们修持的境界很高,像柳下惠一样,脱了衣服也不曾动心,这真是一种考验。如果是这样,倒是更令人敬佩了。只是,这种说法也没有事实的根据。

    一贯道的礼仪先是献供、请坛,然后办事。办事常常是秘密的,外人不得参与。有没有在这个秘密的仪式里裸体崇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到目前为止相当相信,这些讲仁义道德、清心寡欲的信徒,会脱光衣服来参拜的可能性很小。一贯道的信徒们若要真正化解这个误会,似乎可以将这项秘密仪式公开,若觉得那五字真言不可传给外人,不妨试图以隔音的方式来解决。

    其次,以往报章杂志的传说,据了解,多半没有确切的证据。大致上,我们可以发现以前的记者和情治人员大都没有真正看到一贯道在裸体崇拜,大都是「据闻」而已。尤其到后来,只要查到一贯道,报上就说他们脱了衣服参拜。有时标题上写着脱衣礼拜,内文中却只字未提。

    十八、 信徒约在30万人以上

    一贯道的问题具有相当的严重性,主要还是在于他们的势力相当庞大。就信徒人数而言,有人估计是30万以上,也有人说100万、120万,最近还有人估计有300万的。大致上,根据最近的一些研究,我们相信绝没有300万那么多,但是人数之多是可想见的。保守的估计大约总在30万以上。若以30万计,这可能是全台湾势力最大的宗教团体了(天主教约为27万、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约17万)。一贯道的信徒虽然以中下阶层的为数较多,但也有不少富商、公教人员、大学生和大专教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这个「非法的宗教」,据初步了解可能有四个原因:一、有灵验的事迹支持其信仰;二、三期末劫的说法在现实社会中有突出的意义;三、提供了成年人再教育的机会;四、政府的取缔加强了团体的内聚力和宗教的韧性。

    任何宗教都有神迹的传说,一贯道也不例外。如观音显圣、皈依后久病得以痊愈,或是遭难末死。甚至很多信徒也相信飞鸾的神奇。也有把家庭的祥和及身体的健康归诸于神的佑护的。这些神迹增强了教徒的信心。

    十九、 着重中国传统经典的研读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柄柄惶惶,心里极不安宁。同时经济的繁荣很容易令人迷昏不清。三期末劫的说法主要的精神,在说人丧失了原有清明虚灵的本性,老母慈悲,要渡众人,使原来的性天得以复出。这使许多信徒可以凭持这种信仰来获得心理的宁静。因此三期末劫在现实世界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魅力。

    此外,一贯道也提供了许多民众再教育的机会。我们发现,有不少知识水准不高的人随着大家去诵读儒家和道家的经典,也有些一贯道的组织开四书班来教育信徒们。由于一贯道很着重中国传统经典的研读,又分不同等级予以不同的训练,这使得不少失学的民众,可由浅入深地来吸收传统经典中的知识。不过,我们知道,在研读过程里,一贯道也加入了一些原先经典中没有的宗教思想。另外,在七十年代以后,台湾地区文化的发展有着复振本土文化的倾向,例如台北有个毓老开班教授四书五经,一般大学生去进修约为数甚多。乡土文学、民歌运动、云门舞集等等地都带有复振的色彩,在这个趋势之下,有不少大专学生和知识份子就可能扳依一贯道来了解本土的文化,甚至试图以身体力行古圣人之道来提升自己做人的境界。

    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宗教,往往不但不会由于一时的横逆而消失,更会因为外来压力形成更积极发展的情势。政府以往的取缔,使得一贯道在组织上更趋严密,在信仰上更形坚定,在生存力上更具韧力。

    中国原来有一古道教,是混合了古时的精灵崇拜而成。当佛教传入后,中国人乃融会了道家的思想,并掺杂了佛教的经典礼仪和古道教精灵崇拜的精神而发展出了所谓的道教。后来的民间信仰更融和了儒、释、道和精灵崇拜而成为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不但是扩散性的非制度性宗教,它的基本精神也一直没有提升得很高。这个状况可以从教义的模糊、神明的众多、仪式的混杂、信仰的功利性可以看出。

    二十、 是否考虑使它合法化、公开化

    一贯道在许多方面看起来有点像是在提升这种民间信仰的层次。在教义上,试图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融合佛道的一些特点来发展。在实际作为上,又特别强调经典的诵读和实践,使民间信仰模糊的教义逐渐有了一个较明确的方向。另外在仪式上,也有很重的改革的意味。他们崇拜不具象的无极老母及少数的仙佛。他们不拜民间信仰的各种各样的神,因为这些是后天的。在实际的崇拜仪式中,一贯道的信徒也仅以素食果点献供,且有一定的规矩。比起一般民间信仰繁复浪费而不甚庄严的仪式来,显然是一种很大的突破。

    从以上的论述看来,似乎可以考虑使一贯道合法化、公开化。因为如果一贯道是邪教,政府当然应该全力取缔。但是要取缔三十万的信徒并不是容易的事,这种秘密性宗教,愈是取缔可能势力就愈大。其次,我们也得考虑,它如果是邪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信它。经初步的探讨,我们相信,一贯道并没有所谓的「叛乱意图」,甚至可以相反地说,他们是拥护现存政权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很尊重中华民国政府的法统地位,在教义上又特别强调忠和孝。在政治上一贯道的公开应该是有利无害的。最后,我们认为一个新兴宗教之是否为政府承认,应该是一个法律问题,不应由其他的宗教团体来表示意见。

    以上我们讨论了台湾地区两个问题比较严重的宗教团体。这两个团体主要都是和执政当局沟通不良,一个一直是非法团体,另一个则和政府关系十分紧张。

    宗教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向来不是很单纯。虽然我国立国的精神强调政教分离,不过政治和宗教的相互影响却是永远存在的。其不过,具体而言,宗教不应干涉政治,政治不应该干涉宗教。在这个前题下,我们期望有关单位能尽快解决这两个宗教团体所造成的问题。

    对于一贯道,我们建议政府经过慎重的调查后,若他们没有违法情事,就尽快准其登记成为合法的宗教。对于一贯道的教徒们,我们也期望他们要了解社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单纯的复古运动可能兴盛于一时,却不见得能在将来适应得良好。

    其次,基督教各教派因为神学基础的不同,而有着不一样的政治立场。有完全顺服政府的,也有比较关心政事而有所批评和期望的,我们似不应只尊重和鼓励那些顺服政府的教派,同时,也应尊重和接纳因忧时忧国而对政府有所批评的教会。

    我们深切盼望教会、政府,和舆论界能坦诚沟通,共同为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努力,不要再相互猜忌,相互攻击。我们也希望教会间能相互友爱,不要此攻讦。最后,我们衷心期盼党政的中下级干部在处理宗教事务时,务必要依法行事,并多多充实自己在宗教方面的知识。尽量为政府争取朋友,而不要制造敌人。

                  (本文为普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今日中国的政教关系:问题与走向
       下一篇文章:倡立宗教特区为改革试点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