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香港道教的历史与现状概述
发布时间: 2013/12/6日    【字体:
作者:黄海德
关键词:  香港 道教  
 
 
    香港是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地区的宗教信仰相当普遍,在全区600多万人口中,有大约六成以上的人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佛道儒教。道教在古代传入香港以后,逐渐成为香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今香港六大宗教组织之一。
 
    香港道教团体众多,影响广泛,现有大小宫观一百多处,信众数十万之多,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心灵和精神的寄托,并且在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贡献颇多,在香港本地的居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道教界加强了同内地道教的联系与交往,香港最大的道教联合组织“香港道教联合会”经常组团到北京等地参观访问,增进了香港道教同祖国内地道教界的联谊与了解。香港道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
 
    一、香港的历史与道教的传播
 
    香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据相关史籍记载,香港之地最早纳入中国的政治版图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后期。当时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百越之后,遂设置南海、闽中、桂林、象郡等四郡,其中南海郡下属有番禹县,现今香港地区即属于当时番禹县的管辖范围。魏晋时期,在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南海郡的东南部被划出增设新的东莞郡,下面辖有宝安、兴宁等六县,香港改为宝安县治。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宝安县改为东莞县,香港又划归东莞县管理。宋元之时,中原动乱,北方大族多向南方迁徒,据考曾有不少中原族人在这一时期迁入香港,其中大多居于现今的新界地区。明朝时候(明神宗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设置新安县,香港即属于新安辖治。这种历史状况,一直维持到清朝中叶英国侵占香港岛。
 
    1997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作为秉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道教在香港民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那么在历史上道教何时传入香港?据道教经书记述,晋朝时著名道士鲍靓曾任南海太守,在广州越秀山南麓建有越冈院。《云笈七签》卷六说:“晋时鲍靓,学道于嵩高。”2相传曾在嵩山受道经《三皇文》。《晋书》卷九十五有《鲍靓传》,称他“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稍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3越冈院后改名为三元宫,今存鲍姑(鲍靓之女)井及古迹碑刻数处。4香港之地在晋代属番禹县管辖,主政长官信仰道教,并在其治所修建道院,推广道教信仰,流风所及,香港之地想来也应受其影响。不过这只是一种推论,因为至今在香港地区还没有发现唐宋以前的道教历史遗迹。
 
    现今可以考见的香港地区属于道教信仰的早期历史文化遗迹,应是位于新界的佛堂门天后庙。该庙现在又称为北堂天后庙,当地民间俗称大庙。
 
    据载大庙建于南宋末年宋度宗的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供奉当时南方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女神“妈祖”。5妈祖原名林默娘,为福建蒲田地区道教信奉的女神,据南宋时学者洪迈《夷坚志》记载,在早供奉妈祖的庙叫“林夫人庙”或“崇福夫人庙”,后因屡显灵应,朝廷进封为妃。6至于以后民间广泛流行的“天妃”或“天后”的称号,则分别是元代初期和清康熙年间赐封之事。因此,如果北堂天后庙确实建于南宋末年的话,则原名不当称为“天后庙”,因为那时还没有“天后”这样的称呼。
 
    明清时期,香港地区民众的道教信仰已十分普遍,据这一时期的方志记载,香港及其附近地区(新安县境所辖)先后建有许多与道教神灵有关的庙宇宫观,如新安县城东的北庙,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长镇村长封庵,东山寺旁边所建的文昌阁,大屿山纯阳仙院,清代建成的上环文武二帝庙,元朗旧址玄关二帝庙等。7
 
    通过以上的追溯可以看出,香港道教的历史传承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历史久远。魏晋时番禹之地便已有道教传播,后在宋元明清时期具有民间特征的道教信仰已在香港地区逐渐流行;②信仰广泛。崇奉的神灵既有民间信仰的妈祖、文昌、仙人等,又有属于道教神系的北帝、玄帝、关帝、纯阳帝君等;③民众信仰。香港地区的道教传承,从其信奉的对象和信仰的内容来看,大多属于民众道教信仰的范围。

    二、香港道教的现状与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香港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地区的宗教信仰逐渐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在此背景之下,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从20年代开始,香港创建了具有现代信仰形式的道教庙观黄大仙庙,以后从30年代到50年代相继创立了蓬瀛仙馆、青松观、圆玄学院等大型道教宫观。至60年代初,鉴于当时香港道教大量发展的形势,各道教观堂联合组成“香港道教联合会”,以后登记注册,成为香港地区的六大宗教团体之一。
 
    现在,香港地区共有道教宫观庙堂100多处,其中加入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有80余处。近年来,香港道教积极参与社会,举办各种文化、教育、赈灾等公益事业,在香港民众之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香港地区宗教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香港道教的发展和现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流派众多,全真为主;②信众广泛,名流砥柱;③热心公益,成效卓著;④内地交流,供仰道祖;⑤弘扬文化,倾心学术。下面,笔者试予考察与叙述。

 
 
   ①流派众多,全真为主。近代以来,随着香港开埠,移民增加,内地的许多道教流派先后传入香港,建立宫观庙堂,宣扬教义,争取信众,经过多年的开拓和发展,逐渐扎下根来,成为香港地区道教的重要组成力量。
 
    香港地区道教教义有同有异,分属于不同的道教流派。据原香港大学黄兆汉先生研究,香港的道教主要有全真道、纯阳派等教派。7全真道大约在清末民初传入香港,以后获得很大的发展,现在香港道教属于这一派的宫观庙堂主要有青松观、蓬瀛仙馆、云鹤仙房、万德至善社、竹林仙馆、玉壶仙洞等。纯阳派信奉道教神仙吕洞宾纯阳祖师,在香港信众中影响很大,香港的道教宫观大多供奉吕祖。目前,香港道教宫观中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主要有青松观、蓬瀛仙馆、圆玄学院、啬色园、竹林仙馆等,而其中青松观与蓬瀛仙馆皆属于全真道龙门派。8
 
     ②信众广泛,名流砥柱。香港的地域并不大,但信仰宗教的人数却相当多。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在宗教信仰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本来,全真道的戒律比较严格,信众必须出家,不能有家室,饮食行为也有诸多禁忌,而自20世纪以来,香港已经迈入了现代社会,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今商业社会的客观形势,香港地区的道教团体对原有的教规教义作出了某些程度的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争取道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如青松观的教规中曾提到:“青松观信徒,大多努力本身职业工作,而以工作所得,解决一己及家庭之生活,并以工作所得,贡献社会。”9事实上,香港地区的大部分道教宫观,都是采取少数神职人员和专业人士住宫观,而广大信众平时可以继续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从事原有的工作,然后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宫观的宗教活动,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同时为社会作贡献。这种将道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相结合的作法,扩大了香港道教的民众基础,争取了广大信众的参加,为道教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断发展争得了广大的生存空间。所以,现在香港道教的神职人员虽然只有数千人,但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信众却有数十万人之多。
   
    ③热心公益,成效卓著。香港道教秉承中华道教的优良传统,既重视内外修炼,又讲求济世度人,为社会作贡献。如蓬瀛仙馆的教义思想就颇具代表性:“秉承全真教历来珍护中华文化的精神,一方面发挥原有高尚的思想与道德,敬天爱民,弘扬九美,不断提高其文化地位;一方面不断丰富其济世度人的科仪、道术,以求和光同尘,变通趋时,积极服务社会。”10其实,这种“敬天爱民,济世度人”的思想和教义,不仅是全真道长久保有的优良传统,也是香港其他道教教派奉行的信仰原则和宗教精神。因此,近百年以来,香港道教的各个宫观庙堂在其自身发展的进程之中,除了搞好道教宫观本身的建设以外,根据宫观具备的条件和力量,热心社会的各种公益事业,积极服务社会,在教育、医药、安老、慈善等方面贡献颇多。如教育方面,香港道教联合会属下就建有邓显纪念学校,圆玄学院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和第三中学,青松中学,圆玄小学,石围角小学等十多所学校;位于九龙的啬色园办有可立中学,可风中学,可正小学,可信小学等,颇具规模。另外在医药和安老养生方面,许多道教宫观庙堂都建有医疗所和安老院,赈医施药,救治危难,积极参与慈善事务,作了不少的工作和贡献,在香港民众中有口皆碑。
 
    ④内地交流,共仰道祖。香港地区的道教是从内地传入的,同属中华民族的道教文化传统,他们尊奉的神仙道祖同内地的道教也基本相同,如对于吕纯阳祖师、太上道祖、三教圣神、关圣帝君、长春祖师、东华帝君、文昌帝君等信仰神灵的崇奉和祭祀。因此,现在香港各道教团体十分注意同内地道教界的联系和交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圆玄学院、青松观、蓬瀛仙馆、啬色园、云泉仙馆、竹林仙馆、信善紫阙玄观、飞雁洞等道教宫观先后组团参访内地的道教协会和宫观名胜,并捐资修缮内地的部分道教宫观,加强了香港道教界同内地道教界的联系和交流。如1994年以赵镇东为团长的香港道教联合会访问北京中国道教协会,资助中国道教学院的教学和研究。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香港道教界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祖国回归祈福法会”,中国道教协会应邀组团前往参加。此外,如青松观资助修复广东罗浮山黄龙观,圆玄学院在广东花都捐修圆玄福利中心,蓬瀛仙馆多次捐款赈济内地的水灾,云泉仙馆资助南海云泉仙馆的修建等,都表明了香港道教界的一片赤诚道心。11
 
     ⑤弘扬文化,倾心学术。香港道教界除了兴办教务、热心公益以外,尤其注重文化的弘扬与学术的研究,这表现在出版道教刊物、举办学术会议、创办道教网站等方面。在出版道教刊物方面,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香港道教联合会办有《道心》刊物,庆云古洞编撰《道声》,省善真堂发行《省善月刊》,大道杂志社出版《大道》杂志等,虽然印刷数量和发行范围均有限,但介绍了道教文化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青松观资助编撰、陈鼓应教授任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至今已出版了20多期,该刊学术性强,为深入研究道家学术思想、弘扬道教文化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举办道教学术会议方面,青松观曾出资与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联合举办过两次有关道教文化的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各种宗教创办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宗教网站,以宣传其宗教教义,争取信众,扩大影响。香港道教界能抓住机遇,与时并进,青松观、圆玄学院、蓬瀛仙馆、啬色园、省善真堂等皆创办了本宫观所属的道教网站,为介绍宫观内容、传播道教信仰、联系道教信众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香港道教创办的网站中,比较突出的是蓬瀛仙馆创办的“道教文化资料库”,分类详目有道教概貌、道教信仰、道教经典、神仙简谱、道教活动与礼仪、道教与人类文明等,内容丰富,水平较高,是目前道教网站中的姣姣者。
 
    三、香港道教之学术研究  

    香港道教之学术研究,可从两方面来看待,其一是海内外学术界对香港地区道教历史、现状、特征与道教文化的研究,其二是香港地区道教界与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圈内道教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一)有关香港之道教文化研究
 
   香港道教历史悠久,然而在古代史阶段却因文物洇没,史料缺乏,难以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现今所见,著作较多的可举黄兆汉先生《香港与澳门之道教》一书为例。该书专门列有《香港道教的起源和早期史迹》一节,依据清修《新安县志》等地方史志对香港道教的传入与历史遗迹作了初步的考察,虽然囿于条件,篇幅较少,但荜路蓝缕,颇属不易。后来学术界的有关论述,虽有若干新见,但在史料方面仍未超出该书的搜辑范围。 
 
    近现代以来,香港道教创立团体,开建宫观,印行经书,弘扬文化,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因此对这一阶段的研究,就比古代部分的篇幅为多。在专著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3年2月出版了中国道教学院教授李养正先生所著《当代中国道教》一书,在第七章《台湾、香港及国外道教传布状况》中对香港的概况与主要道教宫观作了客观介绍。1993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黄兆汉教授与澳门大学郑炜明先生合著的《香港与澳门之道教》出版,除对香港的早期历史与起源予以探讨外,在第一部分列有专章,对民国以后的香港道教、香港道教的派别、香港道教与文教福利事业、香港道教的学术研究概况等分门别类予以概述,并在第二章里比较详细地考察了香港先天道及同善社的源流与现状。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始人卿希泰教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书中专门列章概述“道教在新中国的新生和在港澳台的传播与发展”,其中香港部分对道教的传播与现状、香港道教联合会及主要宫观的介绍比较充实。121996年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的李桂玲研究员根据多年积累的资料,编撰出版《台港澳宗教概况》,在《香港宗教》中列有《道教》一章,择要概述了香港道教的历史与现状,道教宫观、组织与主要人物,章末附录介绍了香港地区的民间宗教信仰。13
 
    学术论文方面,据笔者所见,主要有黄兆汉《香港的道教》,曹本冶《香港全真道科仪音乐的组成基素》,徐佩明《新界的道教科仪经文》,福勒《道教传统及其在新界农村中的位置》,陈永海《香港农村醮场器乐曲》等。此外,通过编撰道教文化工具书的方式介绍香港道教情况的主要有以下成果。1991年黄海德、李刚编撰中国大陆首部道教辞典《简明道教辞典》中专门列有《港、台道教与海外道教研究》部分,介述香港道教概况、香港道教联合会及主要道教宫观庙堂。1994年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写出版《道教大辞典》,对香港道教宫观与道教音乐均有所介绍。1995年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在附录一《近代道教活动及学术研究》部分撰有《台、港、澳道教及道教研究概况》一节,对香港的主要道教宫观、香港道教学院与学术著作列有专条介绍。
 
    (二)香港地区之道教学术研究

    香港地区的道教学术研究,也有两条进路,一条是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学术单位对中华道教文化的研究,另一条是香港道教界的主持者与学者对道教学术文化的研究。
 
    香港学术界对道教文化的研究,首先应提到上世纪曾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的许地山先生。他在30年代撰写出版的《道教史》,是中国学者的第一部有关道教历史的学术专著。在此之后,成就最大的当推海内外闻名的学者饶宗颐先生。饶先生客居香港多年,原为香港大学教授,后兼任新加坡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82年退休后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先后著有《老子想尔注校笺》、《太平经与说文解字》、《论敦煌残本登真隐诀》、《道教与楚俗关系新证》、《论道教创世纪及其与纬书之关系》等论著,探颐钩玄,功力颇深,季羡林先生誉为“时有学术之新创获”。14香港大学中文系黄兆汉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研究有素,同时投入精力从事道教研究,除了《香港与澳门之道教》以外,还著有《明代道士张三丰考》、《道藏丹药异名索引》、《道教与文学》、《道教研究论文集》等,考证详实,著述颇丰。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的道教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中以曹本冶教授的道教音乐研究与黎志添教授的《太平经》研究最为突出。曹本冶的教授撰有《香港道教科仪音乐》等有关论文,黎志添教授撰有《试评中国学者关于〈太平经〉的研究》、《从太平经看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抱朴子内篇〉的历史处境: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会意义》等道教论文多篇,均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此外,中文大学宗教系的王岗博士研究道教与文学的关系、杨莉博士研究道教女仙,也有多篇论文发表,前者如《〈西游记〉:一个完整的道教内丹修炼过程》,后者如《墉城中的西王母:以〈墉城集仙录〉为基础的考察》等。再者香港城市大学游子安博士近来有关道教与民间信仰的研究也引人注目,如《功过格的现代意义》、《善书〈三圣经〉的生活启示》、《善与人间:清代善人、善书与善事》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蓬瀛仙馆主持、游子安博士编写的反映香港道教风貌的《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这是新世纪出版的首部有关香港道教历史与现状的大型图文集。15

    香港道教界在发展道教组织、建设道教宫观、支持社会公益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弘扬道教文化和研究道教学术,其成就突出者如香港道教联合会,青松观与道教学院,圆玄学院与道教研究,蓬瀛仙馆与道教文化资料库等。
 
    香港道教青松观多年来一直热心于道教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专门斥资创建道教学院,并以该学院为基础,讲学弘道,出版丛书,做了不少工作。首先是资助陈鼓应教授创办《道家文化研究》;其次是出版《道教学院丛书》,现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有马炳文道长著《大道正统》,施达朗先生著《道教内丹概说》等;道教学院的邝国强博士多年来从事道教文化研究,撰有《全真北宗思想史》、《儒道思想文化论辑》、《对全真教心性学的几点思考》等论著。
 
    圆玄学院著力弘扬中华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即资助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术机构召开了多次有关道教科仪与音乐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学者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影响颇大。此外,圆玄学院赵镇东先生还大力支持巴蜀书社出版《藏外道书》的编撰工作,该书出版以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近年以来,蓬瀛仙馆的道教文化的弘扬和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创建道教文化资料库和创办香港道教乐团,均具有开创的性质。香港道教乐团的建立,期“以道教音乐净化人心,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刘红博士为团长的香港道乐团先后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交流,享誉颇佳。去年蓬瀛仙馆邀请学者合作编撰《道风百年》,缅怀历史,描绘当代,展望将来,尤为难得,香港文化界称誉该书为“香港道教之大百科”。

    以上,笔者依据多年来与香港学术界和道教界交流访问所搜集、积累的相关资料,本着道教的现状与特征、香港道教文化与学术研究等三方面的内容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叙述,可能囿于研究的范围与客观条件,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资料方面的挂一漏万,在此热诚希望各界人士和读者批评指正,以臻完善。
 
—————————— 
注释:

1. 参见《香港百年风云录》(5卷本),魏克智、刘维英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2月版。
2. [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卷6。
3. 《晋书》卷95《鲍靓传》,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2482页。
4. 参见清李福泰修、史澄纂《番禹县志》之《金石略》,同治十年(1871)广州克霁堂刻本。
5. 参见黄兆汉、郑炜明合著《香港与澳门之道教》第12页。
6. 见[宋]洪迈《夷坚支志》景卷九、戊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7. 参见黄兆汉、郑炜明合著《香港与澳门之道教》第13-16页。
8. 参见黄兆汉、郑炜明合著《香港与澳门之道教》。
9. 见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3年2月版。
10. 见香港道教青松观网站(http://www.daoist.org/ccta/ccta.htm)。
11. 见香港道教蓬瀛仙馆网站(http.www.fysk.org/introduction/introduction.asp)。
12. 见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2月版;李桂玲编《台、港、澳宗教概况》,东方出版社1996年1月版。
13. 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4. 见李桂玲编著《台、港、澳宗教概况》,东方出版社1996年1月版。
15. 见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季羡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6. 由蓬瀛仙馆主持、游子安博士编写的反映香港道教风貌的《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已于2002年6月由道教文化资料库与利文出版社出版。
 
 
        (见汤国华主编《道教知识》,香港道教联合会学务部印行,1987年1月版。)
 
          (本文原载:《中国道教》2003年第5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以唐代长安道教为例
       下一篇文章:赤水佛教略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