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百年台湾佛教比丘尼
发布时间: 2015/4/30日    【字体:
作者:释坚意
关键词:  台湾佛教 比丘尼  
 
    一、前 言  
 
  比丘尼是佛教二众之一,与比丘一起成为中国佛教僧团的两大力量之一。佛陀创教以后,就开始接纳了比丘尼弟子,比丘尼僧团从建立到现在,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比丘尼对佛教所做的贡献并不亚于比丘,特别是在台湾佛教,比丘尼对当代台湾佛教的发展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台湾百年来比丘尼为台湾佛教发展所做的贡献,考察了从日据时代到国民政府来台,经过戒严与解严的台湾比丘尼走过的艰辛过程,分享台湾比丘尼为法弘展而带来的法喜。台湾比丘尼不仅只是牺牲奉献,他们是时代的佼佼者,在时代前端的新观念的驱驶下,比丘尼们坚持与整个社会紧密的接轨,走入社会,关怀社会,以慈善引领信徒,搭建平台弘法利生,以大雄大智的勇气和胆识,展现了女性出家人的不平常一面。鉴于台湾比丘尼的涉及面太广,本文不可能全部介绍出来,仅从比丘尼与时代的建构,重点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比丘尼,从她们的身上来管窥百年来台湾比丘尼的贡献。  
 
  二、光复后比丘尼的发展  
 
  清代台湾法律对妇女出家的规定非常严格,年满50岁者以上才能出家,未满50岁,有修行意愿但不想违禁法令的女性,只能选择在家带发修行。台湾佛教直到纪元1895年前后,出家人受戒,与闽南佛教有直接的关系,凡出家人都要到鼓山涌泉寺受戒,台湾本土没有受戒的能力,尤其是女性出家更不大可能。所以大正七年底以前,台湾纵有带发修行的菜姑,但却无落发受具足戒的尼僧,纪元1917年以后,台湾佛教有了独自传戒的能力」斋教开始转型,寺庙修道者受戒后转变为僧侣的人也渐渐增多,在这个趋势下,女众仍多于男众,据台湾戒场受戒统计:  
 
  纪元1919年开元寺传戒时,比丘八十四位,比丘尼七十九位。  
 
  纪元1923年观音山凌云禅寺传戒时,比丘八十三位、比丘尼五十八位。  
 
  纪元1924年鼓山涌泉寺传戒时,比丘八位、比丘尼五十位。  
 
  纪元1934年开元寺传戒时,比丘三十一位、比丘尼八十三位。  
 
  纪元1940年灵泉寺传戒时,比丘十六位、比丘尼四十一位。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台湾从1919年开始传戒,至194021年间共有五次传戒,受戒男众人数共222位,比丘尼人数共311位。从1919年开始,传戒比丘人数多于比丘尼,但是到了第三次,即1924年比丘人数仅剩八人,比丘尼人数则增长很快,总计比丘尼人数超过比丘人数有89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台湾佛教的发展,比丘尼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到了「1953年台南县大仙寺首开戒坛始,每年皆有不同寺院办理传戒,其中也有仅传在家戒者,至1970年止,受戒人数已超过一万人,其中出家众的受戒人数共计4,223人,而比丘尼(女性出家众)的人数约为比丘(男性出家众)人数之三倍。」据社会学者调查,依受戒人数观看,比丘与比丘尼的人数差距越来越大,台湾的佛教比丘尼影响已经超出了男众。  
 
  至今台湾佛教,比丘尼仍然走在时代前端,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引领潮流,自立自强的代表,这些杰出的比丘尼有非常精采的一生,杰出的几位代表,早期有天乙法师、如学法师,近期有证严法师、昭慧法师等人。  
 
  ()、如学法师  
 
  如学法师出家后,曾到日本进修,是高学历的女性僧侣,在当时是非常稀少的代表性人物。她回国后以其所学感化女众道场,并且又在推动佛教教育方面做出了贡献,被称有「台湾尼姑王」的美誉。  
 
  如学法师于1914年出生于新竹,19岁毕业于旧制新竹高女后,就发心出家,礼青草湖一同寺玄深禅师座下。青草湖的一同寺,原名一同堂,本是斋教的斋堂,为玄深尼师的祖母觉明优婆夷所建。后来觉明皈依了大湖法云寺开山觉力禅师,乃改堂爲寺,成爲佛教道场。如学的剃度师玄深,与如学同岁,二人原本是小学同学,由于玄深十岁已经剃度出家,十八岁继他祖母之后出任一同寺住持,所以做了如学的师父。如学法师出家后成为曹洞宗开台第一代祖师觉力禅师派下第五代传灯法脉,号如学,字道宗。同年东渡日本,先就读于名古屋女学林,深造佛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如学尼师再度赴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所创办的东京驹泽大学佛教科深造佛学。在大学他亲近的是日本曹洞宗泽木兴道禅师,随其修习禅法,并得到了甚获泽木兴道禅师赏识与器重。1940年如学法师回国,这时已是28岁,在日本她参学长达89年之久,回台后应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住持德融老和尚之请,赴该寺所设佛学院任教。1944年在她的父亲护持下,买下碧山岩作为寺院,如学法师负责管理。她即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寺庙中开设课程,聘法师授课,大陆来台有多位法师,都曾受聘到碧山岩说法,如印顺、演培、续明、默如等老法师。1956年前后,碧山岩寺已有三十多位常住的比丘尼。如学法师接任碧山岩后,正逢白圣法师在台举行戒会,想修道的女众有了可以依止修学的地方,过往菜姑得不到受戒的情况不再复返,比丘尼可以用公开的的身分活动在世间了。  
 
  1959年碧山岩受台风的侵袭毁坏,整座寺宇被台风冲毁。如学法师受邀到台北创建法光寺,1961年法光寺大殿完成,以后又续建了其他设施。1966年碧山岩重建完成;同时晋山于五股陈子居士的四合院,改名为智光禅寺。如学法师在1961~1966年期间,忙于寺院建设,又推动佛教教育,开设「法光佛学讲习班」、佛学讲座及「周末参禅会」「法眼佛学研习会」(简称法眼会)等,轮派寺众讲经、教唱梵呗。1966年他创办「南光女众佛学院」。1989年创办「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此研究所至今仍在推动佛法教育,造就僧才与居士佛学教育方面名列前茅。如学法师在台湾积极的推动文教事业突出同,受邀到美国弘法,1978年在美国落杉几筹建法光寺;1992年元月30日安详往生。世寿80岁,僧腊60,戒腊57夏。  
 
  如学法师作为台湾第一代比丘尼的佼佼者,她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称为「台湾尼姑王」之无愧。但是她也留下了遗憾,因为她留学日本,能说闽南话,然对国语的表达能力不够,故回到台湾以后,与前来台岛的大陆法师沟通的有一定的困难,这使他的事业在某种程度上受阻,无法把事业做的更大更好。但是不容否认的是由于她的能力,使其在自创的道场为其他女性创造了学习机会和研究平台,其所创设的法光佛学研究所,至今仍是台湾佛教文化事业最好的单位,拥有重要的地位,而她所开辟的道场,则是台湾比丘尼佛寺的渊薮,在台湾佛教史上将留下永远的影响。  
 
  ()、天乙法师  
 
  天乙法师,在家时就已经拥有日本的大学学历,与如学法师不同的是,她是出家后再去进修,最终取得了成绩。天乙法师的特色是在于崛起于戒场,台湾的戒会是斋教的转型要点,也是女众进入僧尼轨道的开始。过去台湾举办戒会之前,到大陆受戒需要经费,花费很大,很多人没有钱就无法受戒。天乙法师受戒后开始随白圣法师在戒场服务,江灿腾认为传戒制度是使台湾斋姑转成比丘尼身份的重要转折,而释天乙(1924-1980)在此一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他曾提出举办纯女众的戒会,因受到反对而未能实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对女性的鼓励与贡献。释天乙是台湾传戒最资深的引赞师,自19541976年,共计担任过15次引赞师,2次二部授戒的得戒比丘尼,并且长期负责培训新进引赞师,可说是台湾地区的总引赞师,并不夸张。  
 
  释天乙,俗名洪金珠,生于19241116(农历十月五日),光复后三年(1947),洪金珠毕业于日本东京昭和大学文科,回国后于1948年在屏东东山寺圆融法师坐下剃度,法名印仪,字号天乙。1953年于台南大仙寺受三坛大戒。  
 
  台湾光复后,1953年春天,首次在台南县白河大仙寺传戒,台湾佛教的发展开始有了转变。由于殖民地的原因,台湾长期以来受到日本佛教的影响,大陆僧人来台后,佛教开始转型,故现今的台湾佛教是经过改造后而形成的大陆佛教的体系,白圣法师(19041989)自大陆抵台,开始举办授戒法会,于1953年春天在大仙寺戒坛放戒,对求受戒的戒子要求如下:  
 
  一、必须舍家离俗,具足僧像,方可受比丘大戒;  
 
  二、出家者,不得穿俗装,如无僧服,限三日内做成,否则退受居士戒;  
 
  三、无论出家在家,须一律投拜僧宝为师,方许受戒;如有拜在家人为师者,须速改之,否则一律不准受戒;  
 
  四、凡受居士戒者,绝对不准收徒;  
 
  五、不准寄戒,一律取消;  
 
  六、异道前来受戒者,必须宣誓改邪归正;  
 
  七、自受戒日起,绝对禁止烟、酒、茹荤。  
 
  大陆佛教坚持传统,优于日本佛教,白圣法师出示的放戒规定,实为代表了大陆佛教在台湾的态度,也是对日本佛教的乱象做一次根本的清理,这个规定可说是改变了台湾佛教的风范,无法遵守者必须退戒,有此严格的要求,皆是因为在开堂的第一天,举目所见一般受戒者,除了几位熟识的新戒之外,大都服装不整,毫无僧像威仪。  
 
  天乙法师出家受戒,在戒场以她的条件,年轻又有学识,被白圣法师看中。白圣法师曾于〈回忆天乙尼师一生的事迹〉一文中提到:「我在大仙寺担任开堂之职,见她气质与常人不同,遂安排她为沙弥尼首」。白圣法师初到台湾,深深体会到将面临台湾女众修道者多过男众的事实,因此要寻找能协助戒场中女众引导的工作,只能在女众中选拔有能力的人才,天乙法师与其与佛教的特殊因缘,很快成为教界的活跃分子,又其有参与传戒会的经验,从此奠定了她在台湾佛教界的地位。  
 
  时势造英雄,天乙法师的崛起,乃时势所趋,香光尼住持悟因法师回顾天乙法师,提到戒场情形:  
 
  自民国四十一年(阳历是四十二年初)首次遵式如法在大仙寺传授三坛大戒以来,很多斋姑落发现比丘尼相,不必像以前完全要仰赖到唐山寄戒才能受戒的情况,这是老人家成就了台湾比丘尼。……但女众的生活和修行仍宜由女众照顾指导,老人很强调且贯彻此一原则—尼众由尼众来指导。因此,在戒堂中破例地设置引赞来辅导尼众新戒。他常说尼众要行八敬法,尊重比丘僧团,但尼众自己要发奋图强,因正法久住的责任是不分比丘、比丘尼的。  
 
  白圣法师在大陆传戒,并无所谓的引赞师,因为没有需求,但台湾的情况有即刻的需求,天乙法师除了在戒场中崛起,当然有他的生命特质,能在引赞师中脱颖而出,「自19541976年,共计担任过15次引赞师,2次二部授戒的得戒和尚尼,并且长期负责培训新进引赞师。」受戒时被选为引赞师的当然不只天乙一人,脱颖而出是其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的性格,天乙法师积极响应白圣法师的呼吁女众要自立自强主张,曾想要举办纯女众的戒会,但最终还是被反对声浪阻止,愿望未能实现,但她的勇气还是可佳的。  
 
  天乙法师在戒场除了担任引赞师之外,还担任过戒场的讲戒,「几乎在每次戒场中,有白圣就有天乙,天乙在戒场所扮演的角色也从生涩的引赞、口译,渐次而能代白圣讲戒(如民国六十五年负责讲《梵网经》的白圣有事必须离开戒场,就由天乙代讲两天)」戒场的经历,培养了她在佛学上的成长与历练,塑造了他后来的弘法能力。正如时人所说:  
 
  虽然天乙也亲近白圣修学,但她一生不似白圣致力于开办佛学院,或在佛学院授课,而是走通俗演讲或讲经的路线。以四十九年天乙在台北市真圣堂讲《地藏经》为例,那时她每晚七点半至九点半,以台语发音作为期五十天的讲解。依据报导,当时每晚前往听讲者,不下四、五百人。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看到,天乙法师弘法的场面,在当时整个佛教弘法市场都还掌握于比丘中的背景下,女性只能担任协助或翻译的隐性角色,天乙法师弘法亲近过慈航法师与白圣法师,她的通俗演讲曾经受到慈航法师的影响,而她的人脉则是建立于白圣法师,其之所以能够崛起,也因为戒场不脱离白圣法师,故「早在民国五十年,白圣第一次在台湾传法,即以天乙为第一位女众法子。」  
 
  天乙法师的一生全力投入的两大志业:「戒场参与」及「寺院经营」,从三十四岁住持半天岩浆云寺开始,到57岁往生,英年早逝,令人感到婉惜。但是她给人们留下的则是台湾比丘尼的才干与见识,戒场自古以来都属于比丘掌控之中,女性只能在戒场里面所一些辅助的工作,不能担任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个规律在台湾被打破了,女性能够在戒场上引赞与说戒,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与转折,天乙法师的成就足以在比丘尼史上留下一笔,也为后世建立了榜样。  
 
  四、解严后至现在  
 
  公元19877月台湾政府发布解除戒严令,台湾地区开始发生变化,佛教也伴随着戒严令的解除,有了新的发展,佛学院陆续创办,信徒大量增加,道场增建不少,讲经法会场场客满,佛教刊物创刊不止,弘法人才得以培养,特别是各种社团纷纷成立,弘法的方式已经不再侷限于讲经大会,利用广播、电视等电子多媒体传教,台湾佛教市场呈现了活跃的生命,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附佛的新兴宗教组织乘机而出。而促成台湾佛教的大发展这一局面,除了来自大陆老一辈的僧人努力为之之外,其中也与在台湾成长起来的比丘尼的贡献有重要的关系,她们的工作与影响,给台湾佛教界注入了一股新风,也在整个社会树立了佛教的正面形象。  
 
  ()证严法师  
 
  证严法师是台湾佛教迅速崛起时期中出现的最著名的一位比丘尼师。1937年,证严法师出生于台中清水,幼年因承嗣给叔父母而移居丰原镇。1960年,养父猝逝,使她哀痛难平,开启了她在佛门修行的艰辛生涯。1961年,她与慈云寺的法师相偕出走,随缘至台东鹿野,过着挑水吃野菜的苦修生活,其间遇到许多阻碍和挫折,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普门寺落脚。19632月,证严法师皈依印顺导师,赐名「证严」,并在台北临济寺受具足戒。  
 
  拥有爱心的证严法师有一次逢遇一位丰滨乡原住民妇女流产,四位年轻的族人抬着她,走了整整八小时的山路到医院,但因缴不起保证金八千元,医院竟然拒收,于是又被抬回去。这让证严法师体会到,贫瘠的东部缺乏医疗,更缺少人世间的互相关怀,心中一直挂着这妇女的生死,于是证严法师立志要把佛法的精神化为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开始从事佛教的慈善事业!  
 
  证严法师在台湾成立了现在享有声誉很高的慈济会,并把慈济会发展到世界各地。慈济会的起源于原著民妇女子的一摊血事件,但是其发展,却是受到了女性的支持而壮大的。证严法师发起妇女每日拿出五毛钱献有爱心的运动,以点点滴的积累开始,终汇成滔滔大海,于在1966年在花莲创立了「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简称「慈济功德会」。1980年比政府核准「财团法人台湾省私立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立案,「慈济功德会」改称为「慈济基金会」。  
 
  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会的理念为「四大志业、八大法印」,即慈善、医疗开创了病患「免保证金制度」(目前台湾已有五间医院)、教育(设有小学、中学、大学及技术学院)、人文(慈济人文志业中心、电视台、经典杂志、檀施会、慈济月刊、外语期刊)、国际赈灾(如援助川缅)、骨髓捐赠(慈济骨髓数据库)、社区志工(慈济各分支会所)、环保(如慈济环保教育站、大爱感恩科技公司)。不难看出,慈济会是一个严密的佛教组织,它的成功除了依靠先进的理念之外,还与它的高效组织性,以及市场占有率有重要的关系。  
 
  慈济功德会成立之初,便是从慈善济贫开始。目前慈济的慈善志业有:低收入户长期济助、低收入户白米济助、义诊药费补助、医疗济助、灾害急难济助、孤贫丧葬济助。证严法师说慈就是『与乐』;济就是『拔苦』。「慈善是人类希望、医疗是生命希望、教育是社会希望、人文是心灵希望。」慈济会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项工作,既是慈济志业发展的方向,也代表了未来佛教界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慈善在社会的影响,让人们把爱心释放出来,慈善事业也就倾向于跨越宗教色彩,广推到世界各地。  
 
  证严法师因为成就很大,获奖亦多,被美国「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选为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证严法师获选是台湾比丘尼的骄傲,表明台湾比丘尼的贡献已经得到世界的承认,女性佛教出家人并不亚于男性出家人,同样可以做成惊世的大事。  
 
  ()昭慧法师  
 
  佛教研究者邱敏捷观察昭慧法师学佛二十年的心路,曾有过这样的一番描:「由于从事社会运动,昭慧法师认为佛教徒应该把对众生的悲悯,从『个人行善』凝聚成『公共意识』,由少数人的觉知,到多数的了解与实践,从而『立法』完成,成为社会『法律』,为大家所遵守,发挥宗教的智慧与力量,使佛教不再只是个人的『自修』而已。  
 
  台湾第三届「社运风云人物」选拔,得奖者为释昭慧法师,足以表明昭慧法师在台湾佛教与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法师成立的护教组织,让世人改变其动辄侮慢僧尼、曲解佛法的偏颇做法。1994年,昭慧法师抗议铲除公园中的观音圣像而掀起了「静坐绝食护观音运动」。1999年,推动了「佛诞放假」的全国性大规模运动,因而改变了台湾数十年来「只有耶诞单独放假」的政治生态。2000年。  
 
  昭慧法师是一位精力充沛,思想敏捷,有胆有识的比丘尼,也是一位博学多闻,读万卷书,知识渊博的女性学者,她在台湾不仅是佛教界的女性代表,也是学术界杰出的女性教授。又由于她近年来一直领导和发起台湾各种社会运动,故她也是台湾地区社会名流,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被称为「横跨三界」的大师。昭慧法师曾经总结过自己的道路,说在社会运动方面,1989年,我开始越过佛教领域,第一次厕入社会关怀的事业,从此,人权、环保、动物解放、反赌马、反赌博合法化……,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冲撞着既有的法规体制与思想观念。凡此种种,往往集有志之士的「共愿」,而转化或减除了深重的「共业」。也因为上述经历,我曾被佛教友人笑称是「横跨三界」(学术界、教育界与社运界)。此中,教理的研究与实践,依然是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昭慧法师于佛教、于社会的贡献是广泛的,这里仅撷取她在社会领域所做的贡献,略作介绍:  
 
  动物关怀面向,1992年台湾民间出现「挫鱼」的营业场所,钓鱼者以无饵钓钩抛甩到鱼池拉扯,把鱼戳得遍体鳞伤,以此来寻求剌激。昭慧法师依据佛法「依佛法以观,「护生」所护的范畴,是一切「有情」(众生)的理念,对这一无聊且伤害生灵的活动给予了强烈谴责。她指出我们应该“尊重每一「有情」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尊重「人」的需要。「有情」,是所有「护生」规范的受惠者。因为只有有情,才有情识与情爱,对于自体的生命,才有趋乐避苦、趋生畏死的本能。为了尊重这种动物本能,所以避免伤杀恼害他们。」昭慧法师秉着护生的精神发起「反挫鱼运动」,在各宗教、艺文界及媒体的支持下获得全国回响,时任”行政院长”郝柏村先生顺应民意,指示严格取缔挫鱼业,在多方压力下,挫鱼风潮方告平息。昭慧法师通过这件事情,有感于生命关怀的重要性,于1993年成立了关怀生命协会,迄今已逾20载,致力于推动动物保护立法推动、行政监督、议题倡议及教育倡导,得到爱护动物的活动与成果不计其数,关怀生命协会规定,昭慧法师只能担任两届的理事长,虽然她已不再担任此职,但是她爱心不减,对关怀生命的付出不余遗力。  
 
  所谓「小赌怡情,大赌乱性」,赌博所衍生出的问题,不只是个人,甚至祸留家人。台湾政府自从推出离岛赌博合法案后,一直受到台湾各界人士的诟责。昭慧法师作为佛教界的代表,主动出面召集「反赌博合法化联盟」,致力于禁赌事业的推动与发展。19871221日,推动反赌博活动已经长达二十多年,从反赌场、反赛马、反彩券等一直到反对赌博合法化,每次活动昭慧法师积极参与,她跨越了宗教界、学界、社运界几大团体,联合各界人士一起成立反赌博合法化联盟,宣读反赌宣言,面见政府领导,召开记者会,引导群众走上街头抗议、举行上街演话剧等一系列的活动,最终迫使政府举行澎湖赌博公投,同意票13,397、 反对票17,359投票,反赌运动取得成功。  
 
  台湾比丘尼的成功,必然会关注到比丘尼在教内外的社会地位。昭慧法师和许多台湾尼众关切的是比丘尼不满足于现代台湾佛教现状,她们认为佛教中男女平等的先天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例如殿堂与活动,通常要求男性在前,女性在后,拍照男性在先或座,女性在后或立,僧团中的僧侣这样的现象更是明显,昭慧法师指出「性别秩序的出现,是将性别歧视予以法制化的严重后果;性别秩序的成文法或不成文法,又将导致更为严重的性别歧视后果,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共业网络。」2001年昭慧法师提出废除八敬法,虽然这件事情佛教界中仍然存疑者不少,但是昭慧法师主张维护女性佛教的权利与地位的态度,足以代表了当今台湾佛教比丘尼在出家人中占大多数的现实反映,这不能不引起佛教界的深思。未来的台湾社会,佛教仍然要发生重要的影响,现代观念也在不断地对佛教提出挑战,现在比丘尼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与信众的须求,不断地去适应人们的想法,例如同性恋问题一直是从西方到中国都存在的一个深层次伦理冲突,最近昭慧法师主持同事婚礼,此事被国际各界人士所重视。昭慧法师的理念来自于「异性恋或同性恋都是「无明」,较容易缺乏智慧去面对;也因为两者本质相同,责备同性恋邪恶、罪恶,而认为异性恋是神圣、良善,这种观点在佛法上没有根据。」国际入世佛教协会会长Ajarn Sulak请求昭慧法师担任「国际入世佛教协会」(INEB)导师,INEB的导师都是比丘众,昭慧法师成为是第一位比丘尼众的导师,这在过去也是没有的现象,所以照慧法师的所为,让INEB性别平等的理念更为彰显。  
 
  昭慧法师是台湾佛教年轻一代的杰出人物,是比丘尼的代表。她在当代台湾佛教发展中,用所学到的知识与学者的睿智,开辟了台湾佛教另一个方面,新生代的佛教在台湾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佛教不再是远离世间,不食人间香火的出世间宗教,新一代的比丘尼用她们的信仰,接受了新的理念,并把这些付诸于实践,开创了台湾佛教的又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五、结 语  
 
  释迦牟尼创教之始,就反对婆罗门教不平等,提出众生平等之说,为此他受到的当时下层人士的欢迎,也得到了一端业阶层人士的关注。但是限于当时社会的现实,要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不现实的,所以印度不平等的社会种姓制度必然会影响到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同样也是男女不平等制度的国家,在过去的社会里面,在中国佛教里也显示了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但是到了现在的社会,男女平等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漠视这个现实是不可能的。台湾佛教比丘尼对佛教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台湾佛教没有女性比丘尼的参与,我们不能想象台湾佛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从天乙法师、如学法师到证严法师和昭慧法师,笔者只是这里勾勒出台湾佛教比丘尼所做的贡献,在台湾现在有上万的比丘尼,她们几人只是台湾佛教的一个缩影,但是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有典范的效果。百年台湾佛教比丘尼的努力,无不说明在当代社会里,巾帼不让须眉,比丘能做到的事情,比丘尼也能做到,而且会做的更好,总之,台湾的比丘尼现象具有典范的意义,让历史说话,让事实证明,我相信今后其它地区的佛教也会面对这样的现实。  
 
 载于佛教网,转自中国佛教制度研究中心网,2015-4-6 
 http://www.fjzd.org/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29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古兰经中的妇女权利
       下一篇文章: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