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论宗教有无“正能量”?
发布时间: 2015/5/8日    【字体:
作者:潘立勇
关键词:  宗教 正能量 政权  
 
基督教只是一个宗教,他讲人性时,他就是正能量,他在与政治权力结合后压制人性,就可能成为负能量,所以,基督教带来的灾难严格说来不是基督教带来的,是少数掌权者带来的,基督教的正能量也不是基督教带来的,是朴实的社会个体带来的。
 
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其产生之后,直至当下,宗教之影响无人敢无视,宗教之影响无人敢不重视。宗教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宗教寄托了人们的某种期望,同时也是人们内在的一种依靠和寄托。宗教既然成了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必备品,但是,是不是这个必备品就是时时都是好的,或者时时都是坏的。宗教对社会产生的正能量与负能量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一种宗教为什么有时候产生正能量,而有时候又产生了负能量?
 
首先,宗教的普世价值。宗教其产生首先不是产生于某个要人或名人之思想,它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就已经萌芽的一种思想体系。宗教对于当时的人具有普遍的约束作用。不论这种作用是精神鼓舞还是精神震慑或者是精神寄托。就中国的祖先崇拜来讲,此时的宗教在群体内部起到的是具有类似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就是建立在共同祖先信仰的基础之上的,也可以说,宗法制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色彩。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在中国源远流长,直到现今。对祖先的崇拜基本上保证了宗族内部的和谐和稳定,当然也维护了宗族内部的等级关系。总的来说,这种祖先的崇拜在族群内部具有积极作用。而一旦超出宗族的范围,当有另外一个宗族出现时,因为祖先不同而产生的视异族为异类的情况便可能发生,因此这种祖先崇拜势必引起冲突。在近代之前,我国人一般将汉族视为是炎黄子孙,而将其他少数民族视为异族,与我们不是同祖同宗,因此历史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战争,在汉人看来,这是保卫宗族社稷,即使败退,也要带着祖宗牌位。而侮辱一个民族就是将其宗庙摧毁,因为宗庙就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们汉族政权被少数民族推翻,我们就说宗庙被毁。但是,中国的古人是智慧的,他们提出了共同的祖先,炎帝和皇帝。他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这样祖先崇拜在中国内部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如此就消除了炎黄儿女之间的仇恨冲突的根源。但是,这是后来的事。
 
就普通社会个体而言,在汉族内部,汉人尊宗敬祖,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社会个体除了因为小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之外,很少因为尊宗敬祖发生冲突。即很少因信仰而发生冲突。不论面对何种外来宗教,只要其不阻止或妨碍自己的信仰,汉族普通个体一般不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自卫。自佛教伊斯兰教拜火教等东传,我国极少发生大规模的信徒之间的冲突。人们各自在自己的信仰里生活着,人们平静的生活,或者互不相扰的生活。春耕秋收,年复一年。而打破这种平静的一般不是社会的普通个体,而是一些权力阶层。中国的祸患多是起于上,而不是起于无权无势的普通社会个体。在宗教领域也是如此,普通的社会个体无论信仰什么宗教,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从宗教中寻得寄托与安慰而不是冲突与灾难。有些社会上层,为了种种个人目的,当用权力达不到目的时,一般就采用宗教和权力两种手段相结合,利用宗教挑起冲突,造成普通社会个体的分裂,以从中取利。
 
基督教自产生以来,其对社会的作用可以说一言难尽。积极作用在于可以稳定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基督教自一个犹太教分支而发展成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肯定其某些方面适应了人们的需要,从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发展说明了宗教是一种超越了民族性的东西,它可以超越国家、种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宗教具有普适性。这种普适性在三大宗教的教义中都有体现,儒教作为一种没有得到公认的“宗教”,能被多个民族接受也说明其有一定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是什么呢?是尊重人性。虽然教义差别很大,但是都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对恶进行抵制。而这些人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社会中的众多社会个体。
 
可见,宗教的普世价值不是来自于宗教,而是来自于社会个体,来自于人。宗教不论其名称是什么,只要尊重人性,其就是受欢迎的宗教,否则就是受抵制的宗教。以基督教为例,基督教是不是自产生以来就是完美的,就是在起着正能量的作用呢?启蒙运动对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批判中已经做了最好的说明,而宗教改革运动正好说明基督教当时的确有改的必要。可以设想,如果当时的天主教对社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人们还会赞同并支持宗教改革运动吗?有人说近代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对社会的正能量应该得到肯定。这一点需要具体分析。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之所以起了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他适合了社会个体发展的需要。正因为他适应了社会个体最基本的一些如追求财富,一定的信仰自由等等需要,因此基督教在此时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的民主社会发展。基督教的这一能量不是基督教本身具有的,而是积极的社会个体赋予的。而这种个体的出现要归功于文艺复兴对个体个性的解放。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赋予了基督教在近代的正能量。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基督教可能还会在引导欧洲在黑暗之路上狂奔。后面的近代民主就不可能出现。基督教也就不会有什么对世界的正能量之说。说基督教有正能量,正是忽略了基督教的本质及其历史。近代欧洲的宗教战争造成的损失和近代对于科学的阻碍应该如何解释?各国经济的发展真的得益于基督教吗?
宗教的正能量与负能量。从本质上讲,宗教无所谓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人性解放是人人所希望的,因此,宗教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或佛教,儒教,只要在人性解放上有所体现,其必能发挥正能量,反之,势必会产生负能量。能量的正负取决于宗教的主张。宗教只要在民间自然发展,顺应人性,就会出现其正能量,相反,如果权力渗透其中,控制压抑人性,则随着权力作用的大小,宗教的作用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强力权力控制下的宗教违背了宗教的自然发展的本性,势必导致畸形宗教的产生,而这种畸形宗教势必引起宗教中的人性力量和压制人性的权力力量的冲突,最终导致宗教内部的分裂,或者导致宗教战争,给本国或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成为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就是典型的用政治权力来打击宗教,控制宗教。西方历史上的天主教的分裂,以及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战争等等,无不有政治权力的参与。不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都没有叫人去杀生害命,而现实中却有宗教战争,主要原因就在于政治权力渗透到了宗教之中,宗教沦为政治的工具,此时,宗教的负能量便体现出来。宗教受制于政权,特别是政教合一的政权,其可能给本民族带来利益,但是一般都会给异教徒带来灾难。由此而论,宗教本身对人类是正能量,而其与政权结合后,往往对人类具有更大的负能量。特别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十字军东征、欧洲宗教战争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就是典型的宗教与政权结合的产物。宗教的负能量多是政权或权力带来的。一些宗教内部的极端派别一般都有权力的阴影,真正的宗教强调的不是权力而是灵魂的宁静。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和道教,伊斯兰教,其对异教徒都是怀着感化,皈依的态度去从事信仰活动的。而有些宗教之所以后来有了消灭异教徒的思想,这完全是原始教义被政治权力腐化后所导致。原始的三大宗教的教义都是与人为善,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宗教无所谓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基督教能引起欧洲近千年的精神黑暗,也能导致几十年的宗教战争,导致仇杀和冲突,也能成为近代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力量之一。近代以来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得益于基督教或者说是不是只有基督教世界经济获得了发展。这个问题通过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如果真的能促进经济发展,那中世纪的欧洲早就成了世界最强大的洲;同样,如果基督教伦理真的能促进经济发展那为什么还会发生经济大危机,这是不是也是基督教的作用啊,况且,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管理和科技。即使日本人、韩国人与中国人、包括阿拉伯人,虽然不信仰基督教,但是只要有了科技和管理经济也会迅速发展。近代欧洲的崛起靠的是科技,而不是基督教。基督教如果真的有那样的作用,我们安心信仰基督教就可以了,还用发展科技和改革管理吗?可以说,宗教与经济并无必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社会个体的精神寄托或依靠。对基督教应该理性,应该警惕光环效应,顺其自然,不要进行理论上的夸大或缩小,否则,害的不是西方人,而是我们这些无所适从的人。
 
基督教只是一个宗教,他讲人性时,他就是正能量,他在与政治权力结合后压制人性,就可能成为负能量,所以,基督教带来的灾难严格说来不是基督教带来的,是少数掌权者带来的,基督教的正能量也不是基督教带来的,是朴实的社会个体带来的。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本身没有能量,其能量来自于社会中的人,并且这种能量是历史的变化着的。不是永恒的。总之,基督教没有永恒的正能量,其他宗教也没有永恒的负能量。关键在于宗教能否体现人性。中国文化的革新,就应该从体现人性开始,如此之下,中国不论有无自己的宗教,相信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本文转载于“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thought/bianyan/20141022115043_all.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真理与谬误之间:略论宗教市场论的适用边界
       下一篇文章:基督教与中国国家利益关系辨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