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谈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15/12/4日    【字体:
作者:明生法师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慈善 新时代  
 
    慈善是学佛的根本 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法的目的是在利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利生,而做慈善就是利生的重要内涵。
 
我反而比较大胆地提出一个概念,应该说慈善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这个理念,我也向慈善工作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提出过。那如何去完成我们这个使命呢?庄严净土、利乐有情都是我们的根本教义,也是慈善工作的思想根源。大慈大悲,慈悲喜舍是我们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内涵。做慈善,也是我们落实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义的重要过程,因此慈善工作融入我们全身心的生命,那这个是我们每个佛教徒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有人说应该把做慈善当做是生活的习惯。这还不够!习惯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如果你想庄严生命,就必须要每时每刻都做,差别就在这里。我跟别人提出来这个慈善理念呢,就应该把它我们做为佛教徒的全身心生命,也就是要庄严佛土的根本。每个人修行的最后目的是什么?庄严佛土。释迦牟尼是说庄严国土,也是庄严佛土。
 
    落实慈善也是修行提高智慧
 
佛土是什么?每个人都要成佛,这就是佛土,庄严佛土,就是要庄严我们的心。那庄严佛土,你是拿什么来庄严?你口说庄严,那是你个人在讲的话,但是你庄严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于做好慈善。
 
好多人有不同意见,说做慈善只不过是做多一点福报,最后没办法解脱。你连福报都不具足,你怎样解脱?对不对?做慈善不单单是在积累福报,也是在积累智慧。对吧?没有智慧就不能做好慈善,这个大家要知道。落实慈善工作的过程也是修行提高智慧的过程。
 
所以,释迦牟尼说庄严佛土是什么?就是两足尊,“福”、“慧”都达到圆满。只有把福报累积足够了,你才有条件用智慧去耕耘人生,去达到圆满,是不是?所以,我才说,真正做好慈善,就是一个佛教徒全部的生命,是我们终身的使命、崇高的价值、修行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就是我的慈善理念。
 
    智慧能把慈善转换成生态
 
讲经说法也是慈善,这是一种智慧的布施,智慧能把慈善转换成生态。十方法界就是生态,十方就是我们落实慈善的一个平台。生态慈善就体现在慈善工作所有的指导方向中。
 
我刚才讲到的,心灵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都是慈善的内容。为什么要叫做生态呢?就是说你要用智慧去耕耘,它才是生态。没有智慧去耕耘,它就不是生态。
 
比如说这个心灵生态,就是想办法让更多的人来听经闻法后转化他、引导他爱岗敬业,让他诚信、守法、落实社会道德,提升他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你只是给一点钱,那等于是叫他“吃饱了你不要干”,这种慈善是肤浅的,没有价值、没有生命力的,那就不是生态。所以我提出慈善的生态,就是要智慧优化整个慈善的流程,让慈善起到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另外,这个慈善平台不是富人的平台,不是你拿了一个百万供养,我让他排前面。慈善是一种善的交流平台。因此,要有智慧让慈善发展成生态,做慈善的人要认识到别人为什么会这样痛苦,为什么这样没钱,是因为没有福德,没有广结善缘,没有修好心,没有修好德,才有如此缺陷。通过这些,你才能升起感同身受的悲悯之情,并且智慧地落实慈善。这种布施的功德,才能达到“三轮体空”,才能不顾一切的去布施、没有条件地去布施。接受的人要知道,今天得到的东西要感恩社会,感恩布施者,只有落实到感恩上,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丰足;做慈善的人,要感恩有一个平台、有一个方向给他来做慈善,让他有机会圆成自己的功德——这样的一个慈善平台,才能叫做生态慈善。
 
单纯的给一点钱,很机械性地去做慈善,这不是真正的做慈善。所以,慈善的内涵要包括生态,让慈善可持续发展,让慈善构建一种人文的精神,构建成为大家互助互爱,团结友善的一个有生命力的平台。
 
转自佛教在线,2015年11月17日。
http://www.fjnet.com/bty1/gdnr/201511/t20151117_237030.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门
       下一篇文章:证严上人与慈济宗门之思想缘起: 佛教、儒家与西方科学理性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