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天主教
发布时间: 2009/9/8日    【字体:
作者:郭硕知
关键词:  宗教 社会  
 
 
                                         郭硕知
 
    自唐代,中国就开始传入天主教体系之宗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明末陕西,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资料。”虽然景教在当时被公教会定为异端,却也可称天主教的一个变种,客观地传入了天主教的基督信仰。至元代又称“也里可温”。是时又有受尼格老四世差遣而来的若望·孟高维诺将正统天主教传入中国。而至明朝, 耶稣会神父利玛窦起,天主教在一度中断后又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文士,清四大家之一的王历,著名教育家马相伯等都为中华文化之大家,并为天主教文化融入中国做出不可磨灭之贡献。虽有“ 礼仪之争”等插曲, 但天主教作为一文化主体,不断地与中国文化接触并相容。利玛窦神父初入华时着僧衣后又穿儒生之服以表明对中华本土文化之尊重。此类事例举不胜举,直至当代,改革开放已30 年,中国以开放之态度科学的认识宗教,现已经有十余所高校开设宗教学科研究天主教之文化。天主教本身也在中国文化域内,积极与中国本土文化沟通,自发融入中国。而天主教和中国文化的相互融通,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从法律文化上观察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宗教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就此把天主教在内的中国五大宗教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其合法性,并予以法律上的保护和规制。又有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对宗教活动进行具体的法律规定。法律上的认可是天主教融入中国文化的制度保障,同时其本身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本身对天主教的宽容,可以容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共同和谐发展,找到共同的方式,让天主教不再是所谓“洋教”。
 
    二、天主教融入中国文化在民众文化生活上的体现

    当前, 天主教在中国大陆地区据统计约600余万人, 虽然同十几亿国民相比的确比例并不是非常大, 但是600 余万人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对于有14 亿国民的中国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已经表明天主教在国内深入的程度,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其广大信教民众, 也同样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着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天主教文化已深入国人的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中,先在所用公历本身就来源于希伯来一系的文化,也包含天主教在内。而天主教重要的瞻礼,如圣诞节,都已成为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过此节者并不限于信徒,甚至远多于信徒。复活节等一些以前在国内并不知名的天主教节日也逐渐被国人所知。

    本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语言,中国各天主教教区各堂区弥撒以及各瞻礼绝大部分都已经应用中文。由于语言的差异每一种语言都不能完全表达他种语言的意义, 而当天主教在中国通行中文的时候, 实际上已经在进行本土化了,中国人用中文理解天主教的时候,已经由着语言与西方人之理解不同,已经是自己的天主教了。学术界更是有所谓“汉语神学”来研究天主教在内的中国基督信仰。

    笔者在四川亲历了5·12 大地震, 圣经中的词汇,如“祈祷”、“守望”、“大爱”、“天堂”等等都经常被媒体采用,安慰心灵受伤的人们,甚至引用“约伯记”来抚慰人心。这说明人们已经接受了天主教的一些语汇让其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说起来并没有丝毫尴尬,而且已不限于文化人群。正如佛教词语“世界”“慈悲”等。被古人接受一样, 天主教的思想已经进入到中国的语境中。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应
 
    文化之间的交融都是相互的,并没有完全的主动与被动之分,在天主教积极融入中国文化之时, 中国传成几千年之文化也回应着这一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最具特色之处乃是其广博的包容性,可谓“有容乃大”在历史上对不同的外来文化进行接纳融合使期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对古之佛教如此,对现今之天主教依然如此。自徐光启开始便有此包容之传统, 近代辅仁、震旦等大学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对话之场所,现当代学人即使其专攻国学,也必须对天主教之学问有所涉猎。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国人对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宗教都更加包容, 并把其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化来吸收。

    总而言之,天主教已经在中国文化中扎下了根,并得到法律的承认和国民的认可。正如《宪法》所示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对宗教是宽容的,也是多元的。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虽然天主教的本土化依然还是一个过程, 表面上看与中国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还显得有些不同, 但是这也恰恰是天主教文化的魅力所在,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广阔。马克思·穆勒所言“只知其一,便一无所知”是虽是针对基督教世界而言,但其对中国也同样适用。然中国之文化较之西方包容的多, 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如此。而天主教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后也有了一次大的改革与转变, 不再强调排他,承认世界是多元化的共融的世界,而爱是普世的,天主大爱不局限于信徒之中。史伯于《国语·郑语》云:“以他平他谓之和”其中,“ 他”即有不同之意, 如前所述天主教在当代已不能完全称之为“他”但其与中华文化之和,确是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文化之中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之一。天主教也必然会在当代继续融入中国文化。
 
 
                         (本文转载自:《中国天主教》2009年3月)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全球化与宗教:福音还是灾难?
       下一篇文章:中国家庭教会的反智倾向与个人化倾向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